新华社武汉8月15日电 题:“庄稼汉”周雷:为水稻育种贡献青春力量
新华社记者侯文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周雷呢?”“下地了。”
记者循着周雷同事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一个头戴草帽、脚穿胶鞋、皮肤黝黑的“庄稼汉”正弓着腰在稻田里忙碌,他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虽已立秋,武汉仍被高温笼罩。不过,对育种来说,这种天气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挑选出更耐高温的水稻品种。为了获得优良的育种材料,周雷每天要顶着高温在田里待七八个小时。
“别看这两亩试验田不大,但种了上千个不同的水稻品种。我们每天都要下田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每年都要写满厚厚4本笔记本。”周雷说。带着一脚泥回到田边,他掀起衣角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接着说:“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也是对水稻进行人工杂交授粉的最佳时机,不能耽误了。”
39岁的周雷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水稻党支部书记。12年来,他扎根田地、潜心科研,带领团队在水稻育种领域全力攻关,先后培育出16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
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漫长而繁琐的过程。周雷说:“有人把育种比喻为大海捞针,选育一个好的品种,往往费时数年,还得跟着农时到处跑。”过去的10多年,对他来说,便是一段追逐光和热的“长跑”。
每年,周雷有超过300天“泡”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夏天,在湖北,在头上太阳烤、脚下水汽蒸、身边蚊虫绕的稻田里,他一待就是大半天;冬天,为加快育种进程,他去海南的南繁基地进行加代育种,往往春节也不能回家。办公桌边的角落一直放着他的草帽和胶鞋。
水稻遇低温易减产的问题,曾困扰着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国家相关项目支持下,周雷作为团队核心成员,攻坚克难,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克隆水稻生殖生长期耐冷基因CTB4a,并解析了其分子机理。2017年,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是水稻耐冷品种选育、解决低温造成的粮食减产问题的前沿科研成果。
如今,周雷和团队育成的鄂中5号、广两优272、巨2优60等优质水稻新品种已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累计增产粮食超过30亿斤。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作为党支部书记,周雷总是冲在最前面,对口帮扶了21个曾经的贫困村和30多家企业发展高档优质稻。在湖北潜江市,他和团队提出“虾稻共作”绿色发展模式,使每亩虾稻田的水稻产量提升30%;在京山市,他和团队推广的新品种,帮助农户每亩增收40%……
“能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是我最大的愿望和一生的追求。”周雷说。
周雷的微信名为“稻之道”,头像是一片绿意盎然的稻田。他说,每当看到这照片就会充满动力。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眼下,周雷正带领团队向更高产和更优质的水稻新品种选育发起攻关。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头条
- 获利模式较为直接 不少创业者选择将开奶茶店作为自己的“第一桶金”
- 生产供给继续恢复对外贸易增势良好 7月份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 各地储备了大量项目 农民群众要求交通建设项目向进村入户倾斜呼声很高
- 7月末各地基本完成了新增专项债券发行 比去年提前了半年时间
- 提升两地资本市场吸引力 沪深港通交易促进两地资本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 城市商圈是城市最核心的消费区域 也是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
- 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入局 第三支柱养老金融工具包内产品供给日益充足
- 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0.6万标箱 国家铁路货运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 涵盖多种形式和种类 济南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尽可能满足不同毕业生的居住需求
- 7月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6.5% 环比下降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