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开包装,起火加热,短短几分钟,一道菜品就能端上餐桌。
在“宅经济”的拉动下,预制菜逐渐成为人们就餐的新选项,但在产品“走红”、销售火爆的同时,预制菜行业也屡屡曝出食品安全、口味单一、商业诚信等问题。异军突起的预制菜,要实现长远健康发展该如何发力?
预制菜“走红”,催生千亿新蓝海
8月8日中午,市民何女士在新街口一家回味鸭血粉丝店吃完午饭后,又购买了一些预制的鸭血粉丝带回家。“之前在线上买过,味道不错还很方便,这次再买点,周末就不用出门了。”
随着“宅经济”兴起,方便、快捷、易操作的预制菜成为市民餐桌上的“新宠”。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全国网上年货节期间,预制菜销售额同比增长45.9%。叮咚买菜、盒马的预制菜销量同比增幅均超过300%。
南京仁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品牌部经理冯祝告诉记者,从2020年起,回味开始布局预制菜“赛道”,预制菜产品“回味赞鸭血粉丝”去年天猫线上销售额突破1亿元,取得全品类第一的好成绩,“南京线下80多家门店,去年预制产品的销售额也有千万元。”
记者走访我市多家大型超市发现,货架上,风味小炒、小火锅、空气炸锅美食等预制菜琳琅满目,不少超市还专门开辟了预制菜专卖区。
近日,中国国际预制菜品牌大会杭州峰会发布的《2022中国预制菜数字消费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约3000亿元,过去1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以上。
安全存隐忧,菜品口味满意率偏低
方便快捷的预制菜,精准抓住了现代都市人的“痛点”,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作为新兴消费业态,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规范和有针对性的监督监管,预制菜“走红”的背后,食品安全、菜品口感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江苏省消保委今年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对于预制菜最关心的是食品安全问题,占比接近三成。其中,食材新鲜程度、制作流程是否干净卫生等备受关注。还有62.32%的消费者表示“预制菜品口味一般”,3.32%的消费者觉得“预制菜口味较差、不好吃”,总体满意率不高。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61.8%的消费者认为预制菜的口味复原程度需要改进,47.8%的消费者认为预制菜的食安问题需要改进。采访中,也有不少市民反映“预制菜口感单一”“一些菜品高油、高盐”“担心预制食材不够新鲜”等问题和顾虑。
此外,餐饮单位使用预制菜制作堂食,也饱受消费者诟病。我市一家餐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门店不少菜品是预烹制好的,外卖中用到的预制菜则更多。对此,许多消费者并不买账,市民季女士直言:“餐馆堂食用预制菜,不如买了回家自己加热。”
规范“制储运”,细分口味避免同质化
在回味鸭血粉丝预制产品的生产车间,一份份鸭血粉丝从自动化的生产线上,经过各个环节生产下线。“我们的产品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采用自动化、标准化的生产。”冯祝告诉记者,预制菜要长远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保障食品安全,口感还原及产品创新也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今年4月,江苏省消保委与江苏省餐饮协会等20余家单位共同起草的全国首部《预制菜点质量评价规范》团体标准发布。针对消费者的关注热点和行业存在的问题,标准从食品原料采购、制作加工、包装要求、保质期及最佳品尝期、贮存、配送等环节进行规范。
针对菜品口感,省消保委建议,企业可以根据季节、节日推出相关产品;根据地域特色,推出本土化食材、口味;根据口味细分,如同一菜品做成香辣、麻辣、偏甜等口味,提升菜品口感,避免同质化。
也有业内专家提出,预制菜行业应该建立相应的市场准入机制和行业生产标准,通过提升准入门槛和质量标准,推进行业规模化发展。同时加强部门联动、多方共治,进一步完善对预制菜市场的监督与管理,为消费者守住“舌尖上的安全”。(朱凯 黄琳燕)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头条
- 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0.6万标箱 国家铁路货运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 涵盖多种形式和种类 济南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尽可能满足不同毕业生的居住需求
- 7月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6.5% 环比下降0.9%
- 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 自然资源部进一步明晰土地利用计划指标配置规则
- 设置4个主题区域 服贸会工程建筑专题展9月1日在北京首钢园12号馆正式开展
- 前7个月我国外贸结构持续优化 进出口实现了较快增长
- 以消费精品为主题 消博会为推动全球商品和服务对接的桥梁产生积极影响
- 数字化的消费生态系统将给消费带来新的提振 会成为新的潮流趋势吗?
- 相对数值高基数庞大 小镇青年正在成为经济增长中的主力军
- 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知识产权鉴定对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