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老、观众老、演员老”,当一些戏曲演员自嘲所从业的剧种为“三老剧种”,那情境着实让人伤感——老,并不值得畏惧,一个人完全可以优雅地老去,坦然接受自己从身到心的各种变化。而一个精品、一门手艺、一项艺术,凝结着无数前人的经验与智慧,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如果它变“老”了,就是一群人慢慢被遗忘了,是一种生活场景变成节庆仪式,一种情感的刚需沦为历史的课件。有一天无人问津,那便是大幕拉下、灯光熄灭,最后的“剧终”。
【资料图】
7月25日,“青年戏曲演员优秀剧目展演”上精彩的邕剧表演。记者 刘山 实习生 金露 摄
“凡是需要保护的,通常都是弱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曾在《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一文中如此写道。很多人在为保护非遗积极奔走,在田青看来,这当然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同时他也尖锐地指出:即便被一点点地捡回来,那些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位置的“传统”,终究很难以原本的姿态“续命”。
所以,没有什么永葆青春的仙丹,只有自省、自强,或者说行业的自救,才是真正的破局。即便再“老”,也要脑洞大开,就像非遗保护工作中,一个常见的关键词:活态传承,就可以分解成几种不同的解法——
“活”就是“活法”。活在当下,承认从未有哪一个年代,像现在一样拥有如此快速的节奏、多元的审美,年龄相差十岁,价值观差异就如同两代人。有些传统文化根植于过去的生活,“活”在了往昔的时光里:主题是经典的,故事是老套的,形式是重复的,就像褪色的老照片,已经无法还原当下的色彩。而越是故步自封,越是门庭冷落;越是青黄不接,就越抱残守缺。
换个活法,是摆得正位置,看得到方向,思考怎样“蹭热点”,给当下的观众带来新的共鸣和感动。传统文化要投喂给年轻人,需要包裹一层新鲜的“糖衣”,才会让人愿意亲近,再去品味其中复杂的况味。
“态”就是“态度”。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文化领域同样生效,对于任何一门艺术来说,创新都是保持活力的关键。不止技艺的打磨,更重要的是创作精神与时俱进。在历史中采集素材,提炼精华,再捏合成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模样,创造出符合时代趣味、观众口味的文化产品。
你看,“孙悟空”从未离开过舞台,从无厘头的《大话西游》到颠覆性的《大圣归来》,从经典的央视版《西游记》到好评如潮的3A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每个时代都有符合当代青年想象的“齐天大圣”。创作者也需要有自己的“七十二变”,架起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厚重的历史轻快地穿越到当下,住进青年心中。
《黑神话:悟空》游戏截图。
“传承”,首先在于传播,让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看见——因为有人关注,才会有人喜欢;因为有人喜欢,才会有人关注。传统与潮流的结合,就是这样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破圈做大市场,然后突破瓶颈、打造产业、百花齐放,形成生生不息的闭环。在国潮崛起的今天,这条路远比过去好走。游戏、音乐、动漫、电影和网络文学……数字科技就是最好的“转码器”,让历经岁月考验的传统文化,洗去一身的风尘仆仆,成为每一个时代的当代文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语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意。艺术需要以开放的姿态,拥抱这个时代,寻找新的可能性,就像刘慈欣在《三体》中写道的:“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2025年8月1日广西日报花山·文化观察版面。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