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河池市宜州区人民医院骨科诊室内,医生沈喜正低头给患者检查片子,耐心解释病情。
(资料图)
2009年,刚从广西医科大学毕业的山东菏泽小伙沈喜,来到宜州工作。他在这里扎下根,一干就是16年。
初到时,陌生的环境和难懂的方言曾让他感到孤独。但医院同事的关怀、宜州秀美的山水和淳朴的民风,让他逐渐安定下来。后来,沈喜娶了凤山姑娘,生儿育女,安家于此。
“医生进步一点,病人康复就更快一点,痛苦就更少一点。”这是沈喜常挂嘴边的话,也是他的职业信条。
沈喜擅长椎体成形术、全髋膝关节置换等技术,尤其在脊柱微创领域经验丰富。他介绍,以前腰椎手术切口长达十几厘米,现在用椎间孔镜,钥匙孔大的切口就能解决问题。
沈喜进行腰椎间盘突出征查体。受访者供图
为精进技术,近年来,沈喜先后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进修。他结合当地实际,将“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引入临床,帮助患者减轻术后痛苦、加速康复,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骨科服务。
在沈喜看来,医生不仅用技术治病,更需用心理解、用情关怀。
2020年2月,已退休的周教授不幸遭遇左侧股骨颈骨折。诊疗时,沈喜建议他尽快手术以防并发症。面对高龄且女儿不在身边的周教授,沈喜耐心解释,最终赢得信任。手术进行得很顺利,老人两天后便能下床。不料,术后周教授因疫情感染而进入重症监护室。无法探视的沈喜,坚持每天手写一张“贴心信”传递关怀,成为老人的精神支柱。康复后,周教授动情地表示是沈喜将自己从死神手中救回,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忘年交。
沈喜进行椎体成形术操作。受访者供图
这样视患如亲的故事,在沈喜的行医生涯中并非个例。
多年前一次门诊,一位乡下阿姐带着头部受伤的儿子就诊。孩子头皮裂伤,沈喜判断有颅内出血风险,需立即做CT检查。看到阿姐因经济窘迫而犹豫,沈喜当即掏出220元为其垫付检查费。事后面对阿姐一家的感谢,他只说:“我是从农村出来的,理解你们的不容易,孩子没事就好。”
除了诊室和手术室,沈喜常去的地方还有献血车。多年来,他累计献血6200毫升,捧回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在他带动下,科室不少同事也加入了献血队伍。
面对赞誉、锦旗和奖项,沈喜总说自己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基层医生没那么多高大上的成就,能让病人少跑腿、少花钱、快康复,就是最大的本事。”对他而言,从穿上白大褂那一刻起,“治病救人”就是毕生的梦想与使命。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