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海市持续降雨后,一种体型较大的蜗牛频繁出现在小区绿化带、公园草丛及街头巷尾,一些市民特别是儿童被其奇特外形吸引,有的驻足观察,有的甚至试图用手触摸。对此,专家警示:这些看似普通的蜗牛实为危险的外来入侵物种,存在重大健康隐患,切勿触碰。
下雨天,许多非洲大蜗牛爬到墙面上。许祺明 摄
趴在墙面上的非洲大蜗牛。许祺明 摄
(资料图片)
记者先后走访市花公园、西藏路公园及中南明珠小区等地,在这些区域的植被丛中,随处可见这种大蜗牛的身影。经仔细观察,这些蜗牛外壳底色呈黄至深黄色,带有独特的焦褐色雾状花纹,体型远超普通蜗牛数倍。它们或静伏草丛,或攀附墙面,活动轨迹上均残留着醒目的白色黏液。
下雨时,非洲大蜗牛顺着墙壁往高处爬。许祺明 摄
藏在腐叶里的非洲大蜗牛。许祺明 摄
经北海市疾控中心(市卫监所)专家辨认,该物种为褐云玛瑙螺,俗称非洲大蜗牛,已被列入我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同时是国家进出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
据北海市园林管理中心介绍,这一原产非洲的物种已在我国南方多省形成种群分布。其特殊的生理特性导致雨季时大量个体外出活动,这也是近期市民频繁目击的主要原因。该物种具有极强的生态破坏性。研究表明,非洲大蜗牛食性复杂,可危害超过500种植物。其幼体以腐败有机物为食,成体则直接啃食农作物、花卉、林木等活体植物,日均摄食量可达自身体重的10%。
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一般采取药物防治与人工消杀相结合的方式控制其扩散,但由于该物种繁殖力强、适应范围广,彻底清除难度很大。
在植物上攀爬的非洲大蜗牛。许祺明 摄
雨后的小区路面爬过一只非洲大蜗牛。李维维 摄
更令人担忧的是,非洲大蜗牛携带多种病原体,是移动的“病菌库”。北海市疾控中心(市卫监所)专家指出,其体表黏液和粪便中含有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单只蜗牛最多可携带上百条。人体接触后可能引发皮炎,误食则可能导致嗜酸性脑膜炎,出现剧烈头痛、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北海市疾控中心(市卫监所)提醒市民,看到非洲大蜗牛,不要触摸、把玩、食用,也不能当成宠物饲养。若不小心接触到非洲大蜗牛,应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洗接触部位,避免用手触摸口鼻;若不慎误食,可能会感染寄生虫和病菌,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应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接触过非洲大蜗牛的情况,以便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