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1月13日电 题:世界“最佳旅游乡村”里遇“时髦年味”:传统村落里有新活力
中新网记者 钟旖
【资料图】
村头老树上挂满红灯笼,红火的对联随风摆动,寓意“大吉大利”的柑橘供上茶桌,刚处理好的年猪肉烹出佳肴热气腾腾……走进位于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街道的荆竹村,传统的年味气息迎面扑来。
复前行,地摊花车上放满农产品、本土艺术家用树叶吹奏喜庆曲调、52岁的“乡村咖啡师”冉光芳娴熟地为客人制作一杯咖啡,年味里又涌动着“时髦”味道。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20日,荆竹村成功从全球57个国家的136个候选乡村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唯二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的村落。其魅力何在?记者13日在村中探访看到,现代创意正“活化”传统村落,注入新活力。
从重庆中心城区向东驱车2个多小时,再向海拔千米处进发,便找到了丘陵地带的荆竹村。因地理位置紧邻世界自然遗产地“天生三桥”,加之“春赏花、夏避暑、秋观红叶、冬赏雪”的生态环境,荆竹村较早开始发力乡村旅游,如2015年尝试引入文化旅游公司,为村庄量身打造“归原小镇”旅游项目。
而今,游客行走村落,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山水依旧,沿途老宅旧屋却有了“新角色”。
根植于独特的地理文化环境和建筑特色,夯实的土墙与巨型玻璃再造成公共图书馆,书香满屋,品一杯咖啡看远山苍翠,颇具“网红”气质,打卡人络绎不绝;村民家的土房被改造为“归原茶馆”,保留柴火灶、方桌竹椅、铜茶壶,彰显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民居风格和生活方式,更新后的敞亮空间不仅可容纳数十人团建休闲、亲子娱乐,还可体验蜡染、竹编、剪纸等非遗项目,潮流气息拉满。
重庆市武隆区政府仙女山街道办事处主任李鹏程介绍说,“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特色产业园”是荆竹村全新融合发展的主线,随着一、二、三产业“+旅游”深入推进,该村全面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旅游从业人员中本地村民比例超过五成,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国际游客约5万人次。
“种了31年烤烟,我从没想过有一天能成为咖啡师。”家中有30亩种植地的村民冉光芳在乡村图书馆内已上班一年。距家5分钟车程、月薪3000元、每月还有6天假期,她笑眯眯地说,其爱人、儿子也在村周边从事旅游相关工作。“比起没日没夜地守烤烟赚辛苦钱,现在的日子真是太好了”。
“不管是交通,还是村里的面貌,水、电、气、网,跟十多年前比真是天壤之别。”81岁的竹编手艺人冉茂书说,村里新建成的“非遗文化传习所”让他的一技之长有了用武之地。乡土文化活态传承可期。游客纷至沓来带着竹编走出大山。他正转变思路,将竹编从“纯实用”向“兼具美观”改良。
2022年对54岁的泥瓦工余乾隆来说是收获的一年,他加入村中的“乡宿联盟”,开设13个房间做起农家乐,现已实现收益。码好萝卜、白菜,余乾隆开始思索大年菜。“春节期间,已经有18人预订住宿,我买好了土鸡、腊肉,只等客人进村。”
荆竹村的“活力”也吸引了年轻人回归。生于1988年的电子商务人才李成凤在外闯荡多年后,于2021年在村中落户“从留守到留守返乡创业园”,主打差异化的文创方案及策划服务,现已为武隆苕粉、豆干、红糖等农特产品设计20多个“小而美”款式,并联动20余家企业形成品牌效应。
荆竹村党支部书记谌菊说,下一步,该村计划试水旅游研学、户外体验、农旅观光、亲子研学等新模式,让乡村生活更加“诱人”。“看着家乡变得越来越好,我希望能影响更多的人回家乡创业就业。”新春临近,李成凤也许下心愿。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 作为新型零售业态之一 即时零售近年来正成为撬动消费增长不可忽视的新动能
- 更具有沉浸性和体验性 农业旅游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家乐
- 脱发年轻化带来了市场扩增 各大厂商通过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诉数量呈上升趋势 预制菜是花高价吃料理包吗?
- 在国民支出中占比将达46% 服务型消费快速地迭代发展持续焕发生命力
- 成了资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业都在积极跨界布局咖啡赛道
- 新增超千家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国庆期间预制菜整体销量较去年大为增加
- 值得借鉴和共享 上海、重庆出境游业务有助于国内旅游业进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经济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费有了新特色和新亮点
- 前八月亏数千万九月扭亏为盈 车市的“金九银十”要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