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人民网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孙博洋)记者从中消协了解到,13日中消协发布了2023年春节消费提示,提出消费旺季更应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出行前要关注疫情态势,做好个人防护;购买年货要识别消费陷阱,维护自身权益。
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重在团圆、祥和、喜庆的氛围,而非制造铺张、奢侈、浪费的场面。所谓“年年有余”是指每年仓有余粮,库有余钱,而不是制造浪费。为此中消协倡议广大消费者,春节期间继续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购买礼品、食品、爆竹等年货要适量,自觉抵制浪费行为。消费者无论是在家下厨,还是在外聚餐,都应适度点餐用餐,践行“光盘行动”;在礼品的选择上应以突出心意和祝福为主,不盲目追求高价格、重包装的“面子工程”,摒弃商品过度包装之风;爆竹燃放要合法合规,解禁地区要注重人身安全,禁止燃放地区要遵守相关规定。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今年春节将重现春运潮,据交通运输部初步预测,2023年全国春运客运量较2021年8.7亿人次有较大幅度增长,甚至将超过2020年的14.8亿人次。其中有不少消费者会选择乘坐飞机、高铁、长途汽车等交通方式回家过年,还有消费者计划利用春节假期旅游出行。对此,中消协提示消费者应在购票前充分了解航班、车次在不同时间段退改签规则和要求,合理安排,避免影响行程或产生纠纷。消费者出行前最好充分评估健康状况,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强度合适的活动。在旅途中戴好口罩,减少就餐次数,注意手部卫生,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对于老年人、孕妇、基础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避免高强度活动,并做好个人防护。
中消协提示,在春节消费潮中,商家为促销商品和服务会推出各式各样的折扣,对此消费者需擦亮双眼,维护自身权益。对此,中消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是挑选年货美食,应注重食品安全。消费者过年购买食品时,要确认商家具备经营资质,不购买无生产企业名称、无生产日期、无出厂地址的“三无”产品,同时认真阅读食品外包装的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等重要信息,科学存放、及时食用。
二是面对商家折扣要保持理性。消费者尽量到资质、口碑良好的商场、超市、电商平台选购商品,并保留发票、电子订单、支付页面等购物凭证,将与商家的聊天记录和商品宣传信息进行截图保存。
三是防范预付式消费跑路。进行预付式消费时,不要一次性充值较大金额,尽量与商家签订书面合同,仔细审阅合同条款,明确预付卡的使用范围、有效期限、功能、退卡条件和违约责任等重要事项。
四是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在消费过程中要保护好个人信息,非必要不告知手机号、家庭或单位地址、财产状况等敏感信息,不随意扫描二维码、点击不明链接。
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提振消费信心的前提,中消协呼吁经营者秉持诚信经营的原则,自觉抵制各类不良的营销方式,将质量放在第一位,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中消协提醒消费者在理性消费、精明消费的同时,还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保障安全。
(责编:乔业琼、高雷)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键词: 消费陷阱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 作为新型零售业态之一 即时零售近年来正成为撬动消费增长不可忽视的新动能
- 更具有沉浸性和体验性 农业旅游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家乐
- 脱发年轻化带来了市场扩增 各大厂商通过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诉数量呈上升趋势 预制菜是花高价吃料理包吗?
- 在国民支出中占比将达46% 服务型消费快速地迭代发展持续焕发生命力
- 成了资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业都在积极跨界布局咖啡赛道
- 新增超千家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国庆期间预制菜整体销量较去年大为增加
- 值得借鉴和共享 上海、重庆出境游业务有助于国内旅游业进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经济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费有了新特色和新亮点
- 前八月亏数千万九月扭亏为盈 车市的“金九银十”要来了吗?
头条
- 精彩看点:新时代,我在中国|在烟台酿酒的法国人试图打造中国的波尔多
- 当前信息:【中国那些事儿】外媒:针对中国旅客的限制措施纯属政治家们安抚选民的象征动作
- 今热点:巴基斯坦专家:不应对中国旅客采取歧视限制
- 英国罢工浪潮持续 结束遥遥无期|环球报资讯
- 卫星视角看高质量发展新气象丨安徽自贸区开放新图景扫描_当前关注
- 新春走基层 |探秘“复兴号” 感受“智能春运”
- 2022年中国保持了吸引外资“增量提质”的态势 天天快看点
- 【全球独家】江西“90后”男孩带瘫痪母亲上学 :我就是妈妈的双腿
- 环球观察:多地发挥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用 保障偏远山区群众就医需求
- “年味儿”十足!大红灯笼扮靓长安街_世界即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