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为社交而生,竟可能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原因在哪,又该如何破解?
社交媒体刷出抑郁,谁的锅?
社交媒体刷出抑郁,不是某项研究的一家之言。多国针对社交媒体负面影响的调查研究,结论惊人一致。
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院发布的《社交媒体与年轻人精神健康》报告称,16-24岁人群中有91%使用社交网络,每天使用超过2小时的年轻人,精神健康状态更易不好,还可能出现自我评价差、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德国《焦点》周刊2018年刊登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约有10万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成瘾。被调查的1001名青少年中,有近两成的人因使用社交媒体而睡眠过少,8%的人有抑郁倾向。社交网络“破坏”了年轻人的幸福感。在其他国家,类似的报道也数不胜数。
社交媒体为社交而生,为何事与愿违?《美国预防医学杂志》发表的一则报告称,尽管使用社交媒体某种程度上能帮助人接触社会,但年轻人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则会起到反作用,比如限制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互动。
虚拟的网络世界还会让社交媒体用户觉得其他人都生活幸福,长此以往也可能导致抑郁。社交媒体上“美丽”成为一种压力,英国一项研究发现,看到经过美化的图片,更容易加深焦虑和不安等负面情绪。社交媒体为网民开辟了一扇可以精心装饰的橱窗,现实一地鸡毛,社交媒体上依旧岁月静好。围观他人生活,过度攀比加剧焦虑,自降生活满意度。
社交媒体的兴起还为欺凌者提供了机会。在脸书上,年轻人被欺负的可能性是其他平台的2倍。70%的年轻人表示,曾经历过网络欺凌;37%表示正在经受高频率的霸凌。
趋利避害,如何正确使用社交媒体?
技术本身并无善恶对错之分,社交媒体也是这样一把双刃剑,关键看如何使用。面对社交媒体上存在的温柔“漩涡”。美国法律规定,年龄在13岁以下的儿童在申请登录社交网络前,必须获得家长同意。今年4月,英国政府发布《在线危害》白皮书,提议立法强化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自我监管,以保护用户免受有害内容影响,包括虐童影像、网络欺凌、极端思想和恐袭言论。
但是无论法律如何规定,在实际生活中,很多青少年很容易在父母的视野之外上网。因此,更重要的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南方医科大学心理系副教授肖蓉认为,对于过度使用手机和社交网络的年轻人来说,一是要控制自己的行为,设定好使用手机的时间;二是多关注现实生活,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身边的人和事上面,接触真实的世界;三是培养兴趣爱好,发现自我,如果能和自己愉悦地玩耍,就不会把精力都放在“观看”他人在网络所秀的生活上。学校和社会应加强教育,指引年轻人正确看待社交网络。
(编辑:李雪梅 文字来源:新华社、生命时报、中国新闻网、文汇报等)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头条
- 裸票价格创近5年来最低 中秋国内航线机票价格降至洼地
- 中国经济增速仍保持较强动力 在全球进出口版图中的地位将进一步的提升
- 油价显著下跌无疑对依赖原油出口的产油国不利 产油国释放明确稳定意图
- 对标“国字号”你追我赶 中国电子商务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动力
- 续两年迈过80分门槛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整体步入良好阶段
- RCEP生效实施为地区和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为中国企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 众多企业技术产品“上新” 元宇宙为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 实施19项接续政策形成组合效应 四部门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 12个行业PMI回升 8月制造业五大分类指数一平三升一降
- 服贸会“朋友圈”不断扩大 中国市场规模非常巨大国际吸引力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