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是即将达到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这些食品在剩余期限上有的短则几天,有的长达数十天,售价仅为原价的20%—50%。最近一段时间,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的便利店,出现了专门销售临期食品的货架,其中大多以进口食品为主。北京一家便利店的销售人员表示,将临期食品单独售卖,对销量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较低价格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崭新的味觉体验,同时也减轻了库存压力,一举两得。”
“便宜又好吃。”湖北武汉某事业单位员工王晓慧一边吃着刚刚拿到手的薯片,一边向记者展示了她的“购物车”,里面多是她感兴趣的糖果、饮料等临期食品。“一次在网上看到经常吃的一款饼干,价格比平时便宜一半还多,仔细看才发现是临期货,反正也在保质期内,果断下单了,口感与日期较新的也没什么差别。自那以后我就经常会在网上买这些临期的零食,也能省下不少钱。”王晓慧说道。
临期食品质量是否有保障、值得购买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钟凯认为,“只要储存方式得当,食用临期食品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利用临期食品促销以及发展公益已不是新鲜事。日本的一些便利店对于购买临期食品,给予积分奖励;德国、加拿大等把临期食品降价出售或直接捐给慈善机构。今年3月厦门市首家“爱心食物银行”开张,市民通过支付宝扫描二维码即可免费领取临期食品。
然而在部分临期食品热销的同时,也有一些现象值得重视。在某电商平台,笔者在一家售卖临期食品的店铺看到“临期食品,不支持无理由退货,无法保障产品毫发无损;膨化食品挤压泄气、饼干碎了不赔偿”。因为价格低廉就附带这些霸王条款,显然有损消费者切身利益。与此同时,在部分出售进口临期食品的折扣店,商家没有对商品保质期进行明确提示,只在明显位置标注“特价”。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认为,临期食品虽然安全有保证,但应该用特别醒目的方式让消费者知道自己要买的是临期食品。临期食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节约资源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由于其可食用期限的特殊性,需要监管部门加强行业监管,商家提高自律意识,平台做好监督责任,同时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不要因为贪图便宜而忽略产品质量。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头条
- 裸票价格创近5年来最低 中秋国内航线机票价格降至洼地
- 中国经济增速仍保持较强动力 在全球进出口版图中的地位将进一步的提升
- 油价显著下跌无疑对依赖原油出口的产油国不利 产油国释放明确稳定意图
- 对标“国字号”你追我赶 中国电子商务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动力
- 续两年迈过80分门槛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整体步入良好阶段
- RCEP生效实施为地区和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为中国企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 众多企业技术产品“上新” 元宇宙为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 实施19项接续政策形成组合效应 四部门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 12个行业PMI回升 8月制造业五大分类指数一平三升一降
- 服贸会“朋友圈”不断扩大 中国市场规模非常巨大国际吸引力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