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有了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我们及时制止了水源地环境污染的发生。”说起不久前的一次执法,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工作人员孟智奇感慨。
“有个违建养虾房位于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涵养林带深处,在涵养林外看不到。当时接到在现场的生态环境部工作组通知,说密林深处甄别出有个带烟囱的房子,我和同事都不知道该怎么走到那块区域,最后还是跟着水源执法APP的地图标识,找到并在24小时内实施了拆除。”孟智奇告诉记者。
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中,在摸查、整治、清理工作各环节,卫星遥感应用提供的数据支撑,为水源地保护立了大功。
传统工业企业空间分布位置比较确定,环境执法监察相对简单。相比之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执法空间范围大,有的区域覆盖几十、上百甚至几千平方公里,而且多地处于偏僻的山区或人烟稀少处,交通不便。同时,水源保护区域环境问题种类多样,如果采用传统地面调查手段来确定风险源名录及空间分布位置,工作量巨大且时效性较差,年度更新成本更高。
生态环境部研发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执法卫星遥感支持系统(即水源执法APP),整合卫星发现的水源地环境问题专题信息、卫星遥感影像、保护区边界空间数据、各省(区、市)自查环境问题数据和水源地现场执法督查数据,为现场督查提供后台支持。同时,融合执法督查人员的即时定位信息,实现移动端空间信息发布、共享与分析。水源执法APP把环境问题清单发送到现场执法人员手中,指导执法人员工作。
在2018年全国水源地专项督查行动和2019年县级水源地排查的地方执法中,“卫星遥感+执法APP2.0”已得到应用。
遥感应用不仅限于现场执法。根据现有卫星遥感监测结果图,还能将所有斑块与地面实际情况一一对应描述标注,形成一份水源地保护区内开发利用状况的电子化、可视化“原始档案”。目前,这一工作已在4个城市试点。未来,卫星遥感将成为水源地日常执法和长效监管的常规手段。
生态环境部卫星中心专家姚延娟表示,“卫星遥感+执法APP”这一技术创新,使水源地监管彻底告别了过去完全依赖人工的粗放型管理模式,推动我国水源地保护进入精准化、智能化时代。(孙秀艳)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头条
- 裸票价格创近5年来最低 中秋国内航线机票价格降至洼地
- 中国经济增速仍保持较强动力 在全球进出口版图中的地位将进一步的提升
- 油价显著下跌无疑对依赖原油出口的产油国不利 产油国释放明确稳定意图
- 对标“国字号”你追我赶 中国电子商务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动力
- 续两年迈过80分门槛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整体步入良好阶段
- RCEP生效实施为地区和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为中国企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 众多企业技术产品“上新” 元宇宙为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 实施19项接续政策形成组合效应 四部门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 12个行业PMI回升 8月制造业五大分类指数一平三升一降
- 服贸会“朋友圈”不断扩大 中国市场规模非常巨大国际吸引力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