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黑洞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人类学历史上第一次“拍到”的黑洞照片,还是引起了朋友圈的刷屏。除了新闻机构的直播外,大多数黑洞照片都是以海报的形式出现,上面除了黑洞,还有一些机构的标识和二维码。这是一种营销手段。很难说这样的海报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它展示的只是一种自己的创意,这可以理解为品牌传播。这一类的营销有很多,扫海报上的二维码进去,都是相关企业的宣传。
现在这些机构可能面临侵权指控。据视觉中国发布的声明,他们从欧洲南方天文台获得黑洞照片的“编辑类使用授权”(其他新闻机构如新华社也获得了这个权利),但是并未获得商业类使用权,如果图片用于商业目的,可能会面临风险。
很多自媒体经营者担心,视觉中国会向他们发起维权行动。考虑到使用这张图片的机构是如此之多,视觉中国或许可以靠维权获得一大笔收入。有人把这种行为称为“碰瓷式维权”——事先并没在显著位置做具体声明,等别人使用后发起维权诉讼,甚至有自媒体发出“天下自媒体苦视觉中国久矣”的感叹。
视觉中国确实发起过不少维权行动,这完全能够理解。作为一个图片分发机构,版权收入本来就是他们的核心业务。这次的困惑在于,黑洞图片作为人类科技的结晶,其发布方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官方网站上声称,人们可以自由下载这张图片,也可以用于“商业用途”,前提是遵守许可规定。
问题在于,有人把“许可”理解为在图片上署名就行,而视觉中国的理解则是“经过同意”,也就是事先的请求。正是这种理解上的含混,让声明版权的视觉中国成为众矢之的,遭受诸多批评。这是很罕见的场景,那些平常经常抱怨别人抄袭的人,现在却开始讽刺别人来维权。这种局面反映出自媒体时代图片维权的某种悖论。
和文字相比,图片的本质就在于其可复制性,它不存在“抄袭”的问题,人们在看到一张照片的时候,很少会考虑它的版权。人们可以轻易在网上搜索到一张照片,大多时候也不知道是谁“拍摄”或者“制作”。另一方面,尽管很多图片的版权方会在上面打下水印,照样难不住那些“盗用”者,人们可以轻易抹掉水印。
老实人会对图片被盗用感到无可奈何,而“聪明人”则从中看到了商机。有些图片机构,会故意弄一些“创意图片”,放在网上,图片并不标明版权方任何信息,但是他们却会密切关注图片的传播情况。搜集和固化证据后,提出高价索赔——一张图可以索赔上万元,而那些“无意的侵权者”因为怕打官司或者麻烦,往往会寻求“和解”,赔偿数百数千元,这恰恰中了“钓鱼者”的下怀,他们虚张声势,所求的不过如此。
就这个意义上,这次黑洞图片爆炸性传播引发版权方面的争议,其实是一件好事。它有利于让人看到“被钓鱼”的危险,也让人看到尊重图片版权的重要性。对那些动不动利用别人图片进行PS创意的营销者,这更是一个提醒,并不是每次图片都像黑洞照片这样具备“公共属性“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头条
- 裸票价格创近5年来最低 中秋国内航线机票价格降至洼地
- 中国经济增速仍保持较强动力 在全球进出口版图中的地位将进一步的提升
- 油价显著下跌无疑对依赖原油出口的产油国不利 产油国释放明确稳定意图
- 对标“国字号”你追我赶 中国电子商务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动力
- 续两年迈过80分门槛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整体步入良好阶段
- RCEP生效实施为地区和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为中国企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 众多企业技术产品“上新” 元宇宙为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 实施19项接续政策形成组合效应 四部门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 12个行业PMI回升 8月制造业五大分类指数一平三升一降
- 服贸会“朋友圈”不断扩大 中国市场规模非常巨大国际吸引力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