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资讯频道 > 国内 > 正文
“水电霍金”周建中缺席领奖现场 “我庆幸还有一个大拇指能工作”
2021-02-19 08:31:16 来源:湖北日报

周建中教授带病坚持工作。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文俊

2月18日,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颁奖现场,80后科技工作者莫莉代表团队领取了2020年度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巨型水库群分区控制跨网调峰全景调度关键技术及应用”。接过获奖证书时,她在心中默念:“周教授,您要是能亲自站在这里,一定更开心!”

莫莉默念的周教授,是该项目第一完成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建中。由于罹患一种罕见病,周建中未能到现场领奖。

颁奖时刻,周建中正在家中斜靠在可移动座椅上,艰难地用右手大拇指操作鼠标,和学生讨论着科研工作。面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他一字一顿地说:“成果是团队全体努力的结果,我们是为了国家而努力。”

他是一个科研“完美主义者”

今年62岁的周建中,长期从事水电能源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应用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和省部级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深耕水电自动化研究近三十年,桃李满天下,著作等身,成果累累。

成就的背后,是漫长而清苦的跋涉,更是对自己近乎苛刻的严格。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教授覃晖,是周建中教授的本科、硕博学生。“印象中,周老师每晚都会工作到10点之后,团队培养、科研任务多,以前还有行政事务,他全年很少休息,每当我们想偷懒,一想想他,就会打起精神来。”

从2005年开始,李超顺跟随周建中教授学习。而今已是学院教授的他清楚地记得2012年申请全国优博论文时,虽几经修改,但周老师仍然“每次都能挑出毛病”。有天晚上,师生二人再次讨论时,周老师发火了,那天晚上李超顺字斟句酌,甚至精细到标点符号,直到凌晨才过关。“对待教学和科研,他是完美主义者。”这种对完美的要求也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

20多年来,周建中培养了100多名博士、100多名硕士,遍布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

一位女生曾因周建中过于严格,恶作剧地将他的自行车挂到了教学楼门口的桂花树上,以示“反抗”。毕业后,这名学生理解了周老师当年严格要求的良苦用心,每年都回学校看望他。提及此事,周建中淡淡地说,学术是根,育人是本。入选华中科技大学首届研究生“知心导师”和首届研究生“职引人生导师”奖时,师生们对他的评价就是:“用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引领人格”,他用自己的解读,诠释着为人师者的责任和意义。

“只有在工作中,我才会忘记疼痛”

2017年,周建中多次无任何症状地摔倒,但是他没当一回事。次年,他走路开始有些一瘸一拐。在学校的要求下,他在同济医院做了检查,还没等结果出来,又赶回学校工作。8月,在为一项评估熬了两个通宵后,周建中又摔倒了,他发现自己双手的手指已经无法活动。通过住院检查和专家会诊,他被确诊患了一种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罕见病。

“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周建中再三思忖,坚持要求出院。面对他的执拗,主治医生束手无策,只得折中——可以回学校处理工作,但是要及时回病房输液和接受治疗。周建中的爱人孙老师说,即便这样,自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也不愿去打针,只是服药治疗。眼下,他吃饭、喝水吞咽困难,全身经常疼痛,只有右手大拇指可以动,晚上睡觉需要家人每隔一小时翻一次身,每天晚上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无法睡眠……

周建中说自己很庆幸,“还有一个大拇指能工作”。曾经,他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时间奔波在路上,足迹踏遍大大小小的水电站;而今,他的“工作地点”转移到家中的写字台,科研项目、学生论文,他在这一方天地里挪动着大拇指,一字字修改,一点点指导。

周建中带病工作的状态,与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非常相似。记者注意到,周教授操作电脑时,会戴上一个指套,套着大拇指。原来,因频繁使用鼠标,他的大拇指多次磨出血泡,孙老师只好用布为他做了一个指套。

罹患罕见病近4年,周建中不断撰写奇迹:结题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得2017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18年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9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一等奖,获批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和一项重点基金。

为什么还这么拼?这位清瘦的教授说,我从小就热爱科学,学成毕业后前辈们也是这么教育我们,要做就做好。“只有在工作中,我才会忘记疼痛。”

关键词: 水电 霍金 建中 缺席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