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3月26日电(记者王学涛、柴婷)吃过早饭,原波波开着私家车来到田间地头。拧开关、拉闸,黄河水就从立杆喷头撒向绿油油的麦田。
50岁的原波波是山西省芮城县农民。受传统灌溉时间长、用水多、有盲区、人工费用高等问题困扰,他去年投资30多万元安装了节水灌溉设备。
“浇170亩地的时间从15天压缩到2天半,一年节省人工费2.5万元、水费4万元,节水约16万方。”原波波算了一笔账。
(资料图片)
这种通过科技由“浇地”到“浇作物”灌溉方式的转变,是中国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缩影。
3月21日,山西省芮城县农民胡天妮在自家智慧农场用手机控制浇灌。 新华社记者 王学涛 摄
根据2021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2021年全国用水总量为5920.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3644.3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1.5%。农业节流意义重大。
几十年来,中国各地因地制宜,大力推广渠道防渗、喷灌、管灌、滴灌等各种节水技术,使水资源利用方式发生深层次变革。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的最新消息显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2年的0.516提高到2022年的0.572。
“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引进滴灌技术,到多地自主研发节水农业相关技术设备,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节水优先’治水方针,都表明我国拧紧农业‘水龙头’的决心。”新疆农垦科学院农田水利与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陈云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多年来坚持不懈推动节水农业发展,兵团以大田滴灌节水技术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达2000多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八成以上,年节水量超过10亿立方米。
实践证明,节水农业技术比传统的大水漫灌具有省水、省时、省钱、增产等特点,但由于高效节水农业投资大、技术要求较高,更适合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随着中国土地流转制度不断深入和新型职业农民增多,节水农业推广更加顺畅。
在山西省绛县西尧村,张勇种植的300亩桃树陆续进入盛花期。今年秋天,桃树将进入丰产期,张勇对投资80多万元的“滴灌”设施培养的桃子充满期待。
张勇大学毕业后回到农村,成为父亲的“农队友”,用新技术、新理念提高桃树种植水平。“滴灌可以给桃树补充营养,增加微量元素。”张勇说,用上滴灌技术后不仅节水,商品率能明显提高。
一些规模型现代农企还注重吸收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的杜氏番茄小镇,一根根黑色细管插在番茄生长基质中,通过像针头一样的滴箭将水和营养液注入其中。工作人员通过气象数据分析和番茄生长动态观察,在灌溉系统中设定程序,进而实现水肥精确控制。这套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从西班牙引进,其中滴箭这一重要部件来自以色列一家公司。
“这一设备的优势体现在设备的成熟性、传感器的精准度、控制软件的高匹配度。”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孙胜举例说,以色列这家公司的滴箭带有压力补偿性,能解决地势不平、浇水不均问题,同时还可以自助清洗,避免管道堵塞。
黄河保护法将于4月1日起实施,以法律形式对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进行详细规定,包括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组织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国家在黄河流域建立促进节约用水的水价体系等。
夹马口引黄工程是黄河上建起的首座大型高扬程电力提黄灌溉工程。近年来,该灌区实现斗口以上量测设施全覆盖,实行农业水价改革,率先试行农业分类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夹马口引黄管理局局长石铁吨说,工作人员可以用手机App对输配水进行全程监督和管控,亩次用水量由63方减少到55方,呈现出“亩次用水量更少、浇地时长更短、单方水利用率更高”的良好局面。
“藏水于技,科技对缓解中国水资源短缺和保障粮食安全有巨大潜力和意义。”陈云说,中国正加速构建智慧农业水网,信息化、数字化精准灌溉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
关键词: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 作为新型零售业态之一 即时零售近年来正成为撬动消费增长不可忽视的新动能
- 更具有沉浸性和体验性 农业旅游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家乐
- 脱发年轻化带来了市场扩增 各大厂商通过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诉数量呈上升趋势 预制菜是花高价吃料理包吗?
- 在国民支出中占比将达46% 服务型消费快速地迭代发展持续焕发生命力
- 成了资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业都在积极跨界布局咖啡赛道
- 新增超千家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国庆期间预制菜整体销量较去年大为增加
- 值得借鉴和共享 上海、重庆出境游业务有助于国内旅游业进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经济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费有了新特色和新亮点
- 前八月亏数千万九月扭亏为盈 车市的“金九银十”要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