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通辽3月13日电 题:“新农人”干起“新农活” 内蒙古农畜产品“云端”出道
(相关资料图)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一部智能手机、一台补光灯、一个支架,再加上优质的农产品,“电商+直播+农特产品”的新兴业态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广大农村牧区火了起来。
近年来,库伦旗不少农牧民摇身变成“新农人”,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通过利用流量效应搭建农产品输出的新渠道,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库伦旗位于内蒙古东部、通辽西南部。走进茫汗苏木(苏木相当于乡镇)常海嘎查(嘎查相当于村)特日根家里,屋内干净整洁,奶香扑鼻,特日根和爱人正在直播销售奶制品,夫妇俩热情地向屏幕后的观众介绍着产品,直播间内的观众纷纷留言,问价格、问口感、问运输方式,好不热闹。
特日根家的奶制品使用当地奶源,纯手工制作,最早以在当地零售或批发为主。2020年,他开始琢磨直播带货,3年下来,电商平台粉丝近5万人,奶制品随之销往全国各地,销量和销售额都大大提高。
“现在淡季的话,一天能卖50多块奶豆腐,60张奶皮子。旺季的话,像过年的时候,一天能卖四五百块奶豆腐,奶皮子也是,一年下来销售额在30万左右吧。”特日根说。
在特日根看来,“电商+直播”让草原深处的农畜产品登上“云端”,飞向全国各地,拉近了农牧民与市场的距离。“接下来,我想把这个直播做好,扩大粉丝量,不仅能宣传我家乡库伦的知名度,还能提高我们的收入,一举两得。”特日根说。
在库伦旗库伦镇沃德养殖场,负责人哈申图力古尔同样变身主播,在牛场里直播卖牛。
哈申图力古尔养牛已经6年了,以出售种牛为主。“以前都是拉到牛市或通过关系和多年的信誉进行销售,销量并不理想。”哈申图力古尔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哈申图力古尔接触到了直播带货。让他没想到的是,直播带货以来,牛的销量翻了好几番。“我是从今年2月份才开始直播,直播首日就卖出去两头牛,将近七万元钱。”
“以前看直播带货,都是小件物品,没想到牛也能在直播间售卖。”通过直播间,粉丝可以直接看到哈申图力古尔家牛的生长情况,而且成交以后,无论路途远近,他都免费运送,售后也有保障,这让他家的牛销路越来越宽。
哈申图力古尔告诉记者,截止到目前,他共直播了4次,已经卖出去30多头牛了,交易额近百万。“同一时期,我线下就卖了2头牛,线上线下相差15倍。”哈申图力古尔说。
“现在呼伦贝尔、赤峰、锡林郭勒,以及区外都有我的顾客,接下来我再好好学学直播技巧,争取销量继续增加。”如今,哈申图力古尔对直播带货信心十足,在他看来,直播卖牛更加考验的是信誉。“网上销售更加需要讲诚信,卖牛保分量,保健康,这样才能长久。”
近年来,库伦旗抢抓电商直播新机遇,鼓励农牧民利用电商平台,不断拓宽优质农畜产品销售渠道,为传统农业转型注入了新活力,为促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关键词: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 作为新型零售业态之一 即时零售近年来正成为撬动消费增长不可忽视的新动能
- 更具有沉浸性和体验性 农业旅游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家乐
- 脱发年轻化带来了市场扩增 各大厂商通过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诉数量呈上升趋势 预制菜是花高价吃料理包吗?
- 在国民支出中占比将达46% 服务型消费快速地迭代发展持续焕发生命力
- 成了资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业都在积极跨界布局咖啡赛道
- 新增超千家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国庆期间预制菜整体销量较去年大为增加
- 值得借鉴和共享 上海、重庆出境游业务有助于国内旅游业进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经济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费有了新特色和新亮点
- 前八月亏数千万九月扭亏为盈 车市的“金九银十”要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