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昆明2月28日电题:彝乡绣娘王陆芬:“绣”出边疆乡村美好未来
中新网记者 韩帅南
(资料图片)
“去北京时,我会把云南文山乡亲们的心声和期盼一起带上,积极为家乡的发展履职建言。”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彝族绣娘王陆芬说。
今年43岁的王陆芬来自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白沙坡村。当地彝绣色彩瑰丽、做工考究,远近闻名,长期以来,该村心灵手巧的彝族妇女利用农闲时间以刺绣装扮自己的服饰。在此土生土长的王陆芬自幼跟随家人习得一手漂亮的彝绣功夫。看到长期与贫困相伴的周边村民,一直以来她不断思考,如何才能让村民利用刺绣致富增收、改善生活条件。
2014年,在不断摸索和尝试后,王陆芬带领当地绣娘成立刺绣合作社。“刚开始订单很少,产品没有打开销路,一些绣娘便想退出合作社。”王陆芬回忆,“当时我就挨家挨户上门鼓励她们坚持下去。我坚信彝绣的魅力一定会绽放光彩。”
此后,她与绣娘们一起改进刺绣工艺,设计新款刺绣样式,还到苏杭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当地刺绣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彝绣产品销量逐步提升。随着白沙坡村彝绣品牌越来越响,彝家传统手工刺绣成为当地民众增收的重要渠道,周边县市2800余名绣娘通过手中的绣花针,将贫困远远甩在身后。
王陆芬认为,脱贫仅仅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为了让彝绣走得更远,她始终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近年来,她与绣娘们将传统刺绣与时尚元素相结合,让彝绣图案出现在丝巾、披肩、睡袍等日常服饰上,乃至装饰挂件和艺术作品之中。当地彝绣产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提高,村民的收入也日益上涨。
“我们的彝绣产品不仅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深受欢迎,特色产品‘彝绣’小白鞋还打入了欧洲市场。”王陆芬骄傲地说。
从一名普通绣娘到“致富带头人”,再到得到广大民众认可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王陆芬深感责任重大。当选后,她来到文山各地走访调研,广泛收集群众意见,不断完善个人建议。
“十多年中,我的家乡文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庄变美了,老百姓的腰包更鼓了,发展越来越好。”王陆芬坦言,但家乡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仍待完善,如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要素的保障成为文山各族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大伙儿都盼望着州府所在地文山市能早日开通高铁,能快捷地通往更多地方。”
出发前,王陆芬精心准备了彝族传统服饰、彝绣挂件等,将带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参加全国人代会。她表示,未来,她也会与边疆民众一起,用勤劳的双手“绣”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完)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 作为新型零售业态之一 即时零售近年来正成为撬动消费增长不可忽视的新动能
- 更具有沉浸性和体验性 农业旅游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家乐
- 脱发年轻化带来了市场扩增 各大厂商通过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诉数量呈上升趋势 预制菜是花高价吃料理包吗?
- 在国民支出中占比将达46% 服务型消费快速地迭代发展持续焕发生命力
- 成了资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业都在积极跨界布局咖啡赛道
- 新增超千家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国庆期间预制菜整体销量较去年大为增加
- 值得借鉴和共享 上海、重庆出境游业务有助于国内旅游业进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经济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费有了新特色和新亮点
- 前八月亏数千万九月扭亏为盈 车市的“金九银十”要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