皑皑白雪配上红灯笼,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这就是中国雪乡——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大海林林业局有限公司双峰林场。
(资料图片)
一度,双峰林场因雪而困。地处偏远山沟的林场一下雪,木材运不出去,人们常望着漫天的大雪愁眉不展。随着木材减产和天然林停伐,当地更是收入锐减。
如今,凭借原生态的自然美景,吸引了摄影爱好者和游客的目光。林区人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并以此带动各产业发展,如今沉寂的小山沟热闹起来了,冰天雪地在这里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随着防疫措施的优化调整,雪乡“热度”不断攀升,早在12月12日正式开园前,就预售了10万张门票。开园以来,雪乡在各旅行社和线上平台持续升温,自驾游、家庭游、深度游……皑皑白雪配上红彤彤的灯笼,雪乡营造出的浓浓北方年味,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预计春节期间将迎来新一波旅游高峰。
中国雪乡,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从因雪而困到因雪而兴
驱车在黑龙江省张广才岭的山路中行驶,冬日的林海雪原仿佛水墨画,重峦叠嶂,一眼望不到边。
“我家叫双峰林场,过去这里大多数人都以伐木为生。”指着家门外的高山,樊兆义说这里植被茂盛,树木似乎多到砍不完。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双峰林场每年积雪期长达7个月,年平均降雪厚度2.6米。在樊兆义的记忆里,以前因为雪大,运送木头十分困难,“林业工人最怕的就是雪”。
随着木材减产,“一木独大”的经济失去了往日风光。“很多林场职工去外面打工,我家房子卖500块钱都没人要。”樊兆义的邻居高秀丽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高秀丽的爱人也从林业工人转行干起了汽车维修。
望着眼前的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樊兆义觉得,不能就这么一走了之。
林场的美景吸引了一些摄影师,他们拍下的“雪蘑菇”照片经网络传播后受到众多人的关注。樊兆义发现,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他的家乡游玩。
“当时林场鼓励大家搞旅游,很多人开始不敢尝试,最早不到十户职工转型开民宿,我是其中之一。”回忆起2000年,樊兆义记忆犹新。
“一个月工资两三百元,开个民宿好几万元,把钱投进去,哪年能挣回来?”这是当时不少林业工人的真实想法。
但樊兆义的“尝鲜”也不是毫无底气。由于山高林密、风速小、温度湿度适宜,双峰林场的雪黏度大,降雪随物赋形,千姿百态。中国有雪的地方很多,但双峰林场的雪与众不同。
“第一年我开了4个房间,70平方米,第二年民宿就见了收入。”樊兆义的投入没有打水漂,同批开民宿的几户人家起到了示范效应。
2006年,高秀丽也开办了民宿。“政府帮我们在银行办理小额贷款,亲朋好友也伸出援手,慢慢我们从4间客房扩展到带独立卫浴的10间标准间,还把前院改成了餐厅,现在食宿齐全。”高秀丽说,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游客也越来越多,中国雪乡逐渐取代双峰林场,成了家乡的新名字。
12月14日拍摄的雪乡景区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一开始是翻建自己家的老房子,2004年我又增加了70平方米的餐厅。”指着身后的走廊,樊兆义说,2018年他投入了400多万元,民宿规模扩大到30个房间。
“现在就怕不下雪。”如今,雪乡景区经营主体已超过200家,从林场退休的樊兆义,冬天是民宿老板,夏天则和家人去外地旅游,上山砍木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 作为新型零售业态之一 即时零售近年来正成为撬动消费增长不可忽视的新动能
- 更具有沉浸性和体验性 农业旅游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家乐
- 脱发年轻化带来了市场扩增 各大厂商通过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诉数量呈上升趋势 预制菜是花高价吃料理包吗?
- 在国民支出中占比将达46% 服务型消费快速地迭代发展持续焕发生命力
- 成了资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业都在积极跨界布局咖啡赛道
- 新增超千家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国庆期间预制菜整体销量较去年大为增加
- 值得借鉴和共享 上海、重庆出境游业务有助于国内旅游业进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经济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费有了新特色和新亮点
- 前八月亏数千万九月扭亏为盈 车市的“金九银十”要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