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10月20日电 题:技术赋能绘就金秋好“丰”景——浙江部分地区秋收一线见闻
(相关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许舜达
秋风送爽,浙江各地水稻陆续进入开镰收割期,而科技赋能也为丰收增添了别样风景。走进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西塘镇的一片稻田,400亩“禾香优1号”单季稻长势喜人,正在孕育饱满的果实。
行走其中,这片稻田看上去与普通稻田别无二致,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田间地头遍布各类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田埂旁的数字大屏上,低碳稻田数字孪生平台可以精准“照顾”每一块稻田,查看水位线状况并精准灌排。
这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联合相关企业研发的低碳稻作技术,在不减产前提下,可实现亩均碳排放当量较传统模式减少超20%,产出科技味十足的“低碳稻”。项目运营方负责人孙利利告诉记者,这片低碳稻田即将于11月上旬开始收割,亩产预计可以达到700公斤左右,“第一批‘低碳稻’即将迎来收获,我们都很期待。”
为做好秋收工作,浙江农业农村部门还积极组织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各地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等利用晴好天气加紧收割、烘干稻谷。
在位于浙江省余姚市的正大余姚中泰生态农业园的种植基地里,金灿灿的晚稻成块连片,串串稻穗颗粒饱满,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稻香。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稻田来回穿梭,装满稻谷后驶向田间一侧,脱粒的稻谷顺着输送管“流”进路边的运粮车。
“今年我们种植了2.4万余亩的单季晚稻,从9月底开始根据不同品种的成熟情况陆续进行收割,到11月中旬将全面完成收割。”正大余姚中泰生态农业园技术总监付力成介绍,今年园区种植了“秀水14号”“中科3号”“甬优1540”等品种,目前已收割7000余亩。预计亩产可达750公斤,虽比去年略有下降,但仍属高产年份。
据了解,余姚今年单季晚稻共有13.3万亩,虽然今年单季晚稻在扬花期和孕穗期遇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但在农技专家指导下,当地采取沟渠疏通、引水灌溉保苗等抗旱措施,最大限度减轻了高温干旱天气给晚稻生产带来的影响。
在浙江多地秋收现场,还能看到各类农机装备“大显身手”。在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桐村镇杜坑村,童氏家庭农场的200多亩水稻一片金黄,两台收割机穿梭其间,饱满的稻穗被“收入囊中”。
“预计这片稻田产量能达到每亩550公斤。”童氏家庭农场主童开化表示,他从2016年开始尝试水稻耕种、植保、收割全程机械化作业。而全机械化收割机的使用,让切割、脱粒、粉碎稻秆等工序一气呵成,200多亩水稻在5天内就能收割完毕,极大地提高了收割效率。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 上半年投诉数量呈上升趋势 预制菜是花高价吃料理包吗?
- 在国民支出中占比将达46% 服务型消费快速地迭代发展持续焕发生命力
- 成了资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业都在积极跨界布局咖啡赛道
- 新增超千家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国庆期间预制菜整体销量较去年大为增加
- 值得借鉴和共享 上海、重庆出境游业务有助于国内旅游业进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经济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费有了新特色和新亮点
- 前八月亏数千万九月扭亏为盈 车市的“金九银十”要来了吗?
- 国庆假期“冷门”旅游城市受欢迎 “宇宙的尽头”登上热榜
- 《羊了个羊》爆红后 小程序游戏背后的生意经:热度快去得快
- “十一”假期本地游、周边游占比超六成 “反向旅游”成新趋势
头条
- 企业在变局中开新局 中国奏响了一曲昂扬的双循环“进行曲”
- 东航新增国际航班数翻倍 国际航线业务也呈现出“回暖”的趋势
- 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 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
- 竞争力和普惠性明显提升 前三季度六大行人民币贷款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
- 划好“责任田”制定安全生产“责权清单”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切不可麻痹大意
- 连续五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 仓储行业整体保持平稳向好态势
- 山岳类景区进入榜单 老年人出游已成为人们“十一”假期关注的话题
- 指数继续回升 9月国内大宗商品市场稳中向好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 从高位逐步趋缓 今年以来物流服务价格总体均位于较高水平
- 高价农产品频现市场 “谷贱伤农”的话题再一次引起各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