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9月26日电 题:布隆迪留学生万森:为促进非中交流作出贡献
新华社记者万芃琦、李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的专家把布隆迪的荒地变成了良田,让更多的家乡人民吃得饱。”来自布隆迪的万森·姆博尼汉库耶兴奋地介绍起中国的援非项目,公路建设、医疗队援助、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万森说起来如数家珍。
万森参加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文化节活动。(新华社记者万芃琦 摄)
30岁的万森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也是布隆迪《新生报》的记者。2018年,万森参加了新闻交流项目,第一次来到中国。借着为期10个月的交流机会,万森走访了中国10多个省份。
万森说,来到中国后,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面貌让他深受震撼。10个月的时间里,他撰写了近百篇报道发表在《新生报》上。
走访期间,他了解到中国政府平均每年帮助1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于是,他在报道中写道,布隆迪有1000余万人口,如果我们也能达到这个速度,只需一年,全国人民就可以全部脱贫。
“说实话,我当时也是将信将疑。但现在回看,中国的确做到了。”万森认为,中国成功的经验值得布隆迪和其他非洲国家学习借鉴。
交流结束之后,万森对中国念念不忘。第二年,他决定来中国留学。在中国传媒大学攻读硕士毕业后,他又来到了武汉读博士。“中国的发展,每一年都清晰可见。”万森说。
记者采访期间,万森接到了妹妹的电话。他的妹妹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本科新生,刚刚抵达武汉天河机场,正准备入学报到。“布隆迪很缺医生,现在多亏了援非中国医生,为我们提供医疗服务。”万森说,妹妹希望来中国学习医学技术,将来成为一名布隆迪的医生,改善当地的医疗条件。
“非中合作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万森说,现在越来越多的非洲年轻人明白了这一点,积极参与到非中交流中来。
谈到未来,万森有自己的“小目标”:完成学业之后,计划组建一家非中关系研究机构,继续为促进非中交流作出贡献。“我愿意成为非中交流的桥梁,为民心相通、互利共赢一直努力下去。”万森说。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头条
- 班期为两周一班的国际远洋航线填补了海南通往非洲的集装箱航线空白
- 实现跨境电商与网络直播的有效联动 曹妃甸电商产业发展跑出“新速度”
- 从明令禁止到有序放开 “网售处方药”开闸已历经多年探索与酝酿
- 金价下降叠加国庆传统婚庆旺季 上周末北京多家金店内迎来不少“淘金”客
- 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 就业物价等总体稳定多数指标好于7月
- 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 未来中国外汇储备将呈现怎样的走势?
- 4大商圈将打造国际消费体验区 新IP将成为北京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标杆
- 短期“破7”并不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将出现大幅下行 双向波动是常态
- 有强力支撑和坚实基础做支撑 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 六大国有银行已调整个人存款利率 三年期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下调15个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