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4月16日电 题:“插上翅膀”奔向好日子——老王赶鹅记
新华社记者金津秀
谷雨将至,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老头沟镇铜佛村,东日泥鳅养殖合作社负责人王友在鹅舍大棚里忙碌着。
“天气越来越暖和,得把棚子打扫干净。”他说,去年8000多只象山白鹅让村民鼓了腰包,今年打算再进几批鹅苗。
早在2016年10月,宁波与延边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宁波象山县对口帮扶龙井市。龙井市扶贫办副主任、象山挂职干部吴晓说,白鹅养殖是浙东优势产业之一,白鹅市场经济价值高、养殖时间短、收益高。在象山,夏季天气炎热,白鹅种鹅进入休蛋期,而同一时期,龙井的温度、湿度适宜白鹅生长和产蛋,玉米等饲料价格也相对低廉。
2019年,象山县援建大白鹅养殖项目,铜佛村有了16幢标准化鹅舍、饲料库、储存库,可存栏3万只成鹅。铜佛村从此开启“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增收致富。
65岁的王友养鹅有些年头了,大家都叫他老王。老王告诉记者,过去场地和设备有限,合作社只能养2000只左右,出栏率大约八成。大白鹅养殖项目落地后,不仅扩容扩产,还在“鹅专家”的技术指导下,使出栏率最高达98%。
起初,由于鹅苗价格比本地的高,村民们也心存顾虑。老王带着他们算了一笔账:“鹅苗加上防疫、饲料成本70元,3个月后成鹅卖价近100元,每只净赚20多元,8000多只就是20万元……”不仅如此,成鹅出栏后还由宁波方面联系收购,村民再也不用为销路发愁了。项目还带动养殖、就业和效益分红,让周边100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当时还是铜西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徐梦喜,在养殖基地一边兼职做饲养员,一边“偷学”技术。他2019年试养50只,第二年扩大到1000只。“有扶贫项目的扶持,更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他说。
2019年4月,龙井市脱贫摘帽。当年9月,养殖基地第一批种蛋运往宁波孵化,鹅苗销往全国各地,白鹅养殖开展购、养、销一体的保障服务,巩固脱贫成果。
“哟、哟!”每次给小鹅打疫苗是大棚最繁忙的时候,老王带着村民变身“赶鹅人”。随着养殖规模扩大,他雇了新帮手,忙并快乐着。“我们好像插上了‘翅膀’,奔向好日子。”老王说。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头条
- 裸票价格创近5年来最低 中秋国内航线机票价格降至洼地
- 中国经济增速仍保持较强动力 在全球进出口版图中的地位将进一步的提升
- 油价显著下跌无疑对依赖原油出口的产油国不利 产油国释放明确稳定意图
- 对标“国字号”你追我赶 中国电子商务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动力
- 续两年迈过80分门槛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整体步入良好阶段
- RCEP生效实施为地区和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为中国企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 众多企业技术产品“上新” 元宇宙为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 实施19项接续政策形成组合效应 四部门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 12个行业PMI回升 8月制造业五大分类指数一平三升一降
- 服贸会“朋友圈”不断扩大 中国市场规模非常巨大国际吸引力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