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法国上线了一个名为“新鲜+本地”的在线平台,顾客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找到离家最近的农场和直销点,购买新鲜农产品。据预计,这种农产品从“田间”到达“餐桌”几乎不经过中间商的“短链”流通模式,在未来5年内,有可能占法国食品采购总量的25%。不仅在法国,许多国家都在推广这一模式,农产品“短链”流通正加速发展。
与“短链”流通相对应的,是“长链”流通。通过批发商、批发市场、零售商等参与主体,农产品能够跨越地域限制、拓宽销售市场、增加附加值,符合工业化社会中的专业化、协作化特征。不过,“长链”流通也存在抬升农产品价格、环境不尽友好、农产品易变质等问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短链”流通逐渐流行起来。向小规模农户敞开的美国“农夫集市”、商品来自原产地直供的日本“农产品直销所”等,便是这一模式下的活跃交易场所。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以直销或只有一个中间商销售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农产品已经超过一半。
疫情让传统的流通渠道受阻,“短链”流通更加有市场。为了减少接触、扩大销量,农产品直销已不再局限于集市地摊的原始买卖方式。生产者借助先进的信息和物流手段,在网络平台销售自家农产品,消费者通过与生产者或平台的直接交易进行购买,包括农超对接、社区直销、订单直销、生鲜电商等。与“长链”流通相比,“短链”流通可以减少商品流通时间、避免中间环节层层加价以及销售渠道的信息不对称等,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同时,提高农民收益,为消费者带去更新鲜的产品,供需双方都从中受益。
为了建立更加稳定的供需合作关系,不少国家在探索新型销售模式,客观上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市场的多样化、高效化。例如,一些国家推广“社区支持农业”模式,消费团体通过预先订购支持农场生产,农场则按照约定方式从事农业生产。一些国家还制定了全国性的标签系统,保障农产品溯源和食品安全。
近年来,“短链”流通模式在我国也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疫情防控期间,农民直播带货、线上生鲜订购成为更多人的消费日常。人们对于健康、新鲜食物的需求日益旺盛,也必然带动农民创收增收的愿望进一步转化成行动,“短链”流通还有更大发展空间。未来的“短链”流通模式,还将在信息化、智能化以及质量监管、冷链物流、交易场所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成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头条
- 裸票价格创近5年来最低 中秋国内航线机票价格降至洼地
- 中国经济增速仍保持较强动力 在全球进出口版图中的地位将进一步的提升
- 油价显著下跌无疑对依赖原油出口的产油国不利 产油国释放明确稳定意图
- 对标“国字号”你追我赶 中国电子商务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动力
- 续两年迈过80分门槛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整体步入良好阶段
- RCEP生效实施为地区和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为中国企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 众多企业技术产品“上新” 元宇宙为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 实施19项接续政策形成组合效应 四部门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 12个行业PMI回升 8月制造业五大分类指数一平三升一降
- 服贸会“朋友圈”不断扩大 中国市场规模非常巨大国际吸引力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