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3月17日,宋晏儒的“集报屋”,视线所及,全是报纸。
柜子上,报纸垒放的比人还高;床上,从国外收集来的报纸铺满整个床铺;阁楼上,成捆成捆的报纸塞满角落;书桌上、抽屉里、档案袋内,处处是剪贴成册的报纸。
宋晏儒是原广水市卫生局退休干部。这个最高“学历”只有小学的老人,用了近一辈子的时间收藏了7000多种、10余万份报纸,涵盖了清代、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
“生命不息,集报不止。报纸是我的精神财富,我集报,我快乐。”年近耄耋,老人金句频出。
一份报纸打开“新世界”
1960年7月3日的《人民日报》是宋晏儒收集的第一份报纸。
当时,读小学三年级的宋晏儒,在老师办公室看到报纸上刊发的插秧机新闻,惊奇不已。
“那时在农村插秧,头顶烈日、脚踩泥水、长时间弯腰,非常辛苦。”宋晏儒说,他向老师要了这份报纸回村,兴奋地从村头跑到村尾,大声吆喝,“快看,别人用上了插秧机,以后咱们再也不用自己插秧了!”
从此,宋晏儒在给老师办公室打扫卫生时,常借机翻阅各类报纸。“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虽然有很多字不认识,但报纸上的新闻让宋晏儒大开眼界。那时,一份报纸4分钱,征订一个月的报纸要一块多。宋晏儒突发“奇想”,能不能找老师订份报纸?
宋晏儒找到老师表明想法,老师却说:“你家连几块钱的学杂费都交不起,哪儿有钱订报呀?”
“我可以捡蝉壳、挖蜈蚣卖钱!”宋晏儒回答。
老师和宋晏儒家人商量后,拒绝了他的请求,但想拥有报纸的梦想自此埋进宋晏儒心底。
白天没时间看报,晚上没时间睡觉
1964年,宋晏儒参军,从此梦想成真。
连队征订了《人民日报》《天津日报》《工程兵报》《战友报》,宋晏儒白天参加部队训练、国防施工,忙得没时间看报;晚上看报纸、学文章,忙得没时间睡觉。
宋晏儒小学“学历”,看报时常遇到不认识的字,他就查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查。渐渐的,宋晏儒基本能做到无障碍阅读。宋晏儒在部队进步很快,几年时间,从班长到排长,到破格提拔为政治指导员,又被安排到新组建的连队工作。
面对人数急剧增加的队伍,宋晏儒深感“能力有限”“力不从心”。他把压力变成读书看报的动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成功推动连队建设进入先进行列。宋晏儒先后在师里介绍经验,在北京出席先进代表大会,《解放军报》还在头版报道了连队建设成果。
连队辗转天津、北京、邯郸,宋晏儒一直将收集的报纸带在身边。1986年,宋晏儒转业时,带回了在部队收集的10麻袋报纸,足足有500多斤。
43个字激发写稿热情
报纸读得多了,看到别人的稿子被发表,宋晏儒心痒痒的,也尝试着写稿、投稿。
1971年,宋晏儒向《工程兵报》投了一篇约800字的稿件,最终连标点在内用了43个字。“还是很激动,这43个字激发了我的写稿热情。”宋晏儒说,生活中碰到好人好事,有感而发,他总爱写一写,先后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孝感日报》《随州日报》发表数十篇报道,还被《随州日报》评为2002年度模范通讯员。
针对应山城区“楼房林立不见林,到了夏天热死人”的现状,宋晏儒花了一个多月时间,骑着自行车跑遍大街小巷,挨个单位、小区暗访,撰写出了《应山城区的绿化现状与建议》,成功在报纸上刊发。
除夕夜,看到环卫工人仍然坚守岗位,奋战在大街小巷,他有感而发,撰写了《环卫工人的除夕之夜》,在《广水日报》刊发。文章发表后,环卫所干部职工受到极大鼓舞,打听到宋晏儒家后,亲自上门拜年。
“集报是一种信仰和享受”
“老宋不抽烟,不喝酒,就这一个爱好。”老伴对宋晏儒很是支持,“这是正能量”。
因为太爱报,宋晏儒也做过“不光彩”的事。转业回到广水市卫生局工作后,在局机关报纸上看到有趣、重要的内容,他常拿剪刀剪下来,分类粘贴到剪贴本上。
时间一长,有同事就编了个顺口溜戏谑他:“老宋报纸看不得,看了报纸一个缺。”
老宋“闻过则改”,他开始抄报,坚持了两年,抄了几大本。但抄报麻烦费时,他改变了方法,每到年底,就找到局领导和办公室工作人员,把废报纸全部要回家,集中剪贴。
1998年,宋晏儒退休后,开始订报、买报,每年征订费上千元。还托亲戚朋友从国外带报纸回来,家里收集了泰国、越南、澳大利亚、阿联酋等国家的报纸。儿子在南京工作,知道父亲喜欢集报,每次回来都给他带几百斤的报纸。
“集报是一种信仰和享受。”宋晏儒说,集报群体很大,通过报友拉报友,他加入了全国各地50多个报纸收集群,交流集报心得,互相寄送报纸。他收藏的最贵的一份报纸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申报》,就是花360元从报友手中所购。
“前几天还在群里买了10份雷锋报。”宋晏儒说,广水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启动仪式上,他用33个展板,展示了自己收藏的雷锋简报,吸引了大波市民参观阅览。
“报纸是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我对报纸情有独钟。”宋晏儒自豪地说,很多人都不相信他只上过小学,“我用报纸将两个子女全部培养成大学生,他们跟我一样,都是在墨香中成长,在铅字里吸取知识”。
(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刘冬、程淇)
关键词: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 作为新型零售业态之一 即时零售近年来正成为撬动消费增长不可忽视的新动能
- 更具有沉浸性和体验性 农业旅游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家乐
- 脱发年轻化带来了市场扩增 各大厂商通过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诉数量呈上升趋势 预制菜是花高价吃料理包吗?
- 在国民支出中占比将达46% 服务型消费快速地迭代发展持续焕发生命力
- 成了资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业都在积极跨界布局咖啡赛道
- 新增超千家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国庆期间预制菜整体销量较去年大为增加
- 值得借鉴和共享 上海、重庆出境游业务有助于国内旅游业进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经济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费有了新特色和新亮点
- 前八月亏数千万九月扭亏为盈 车市的“金九银十”要来了吗?
头条
- Xinhua Commentary: Global Civilization Initiative injects fresh energy into human development-每日信息
- 重磅微视频:春天的启航 当前观点
- 美联储紧急贷款飙升至新纪录 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天天微资讯
- 美国2021年孕产妇死亡率再次上升 非裔情况最严重
- 美国两日内发生第四起火车脱轨事故:21节车厢倾覆 部分车厢裂开
- 巴西经济学家:中国数字化转型和移动支付令人印象深刻
- 【环球速看料】文明的坐标·洋主播探馆丨香料也能当药材?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 全力保供农资 各地有序推进春耕备耕工作 当前消息
- 全球连线|中华文化的“青春力量”:迷“国剧”,传唱“中国腔”
- 动态焦点:全球连线|中华文化的“青春力量”:爱“国学”,传诵“中国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