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片刻,周鼐忙着对接业务
【资料图】
平淡的乡村生活,为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奉献力量
少来夫妻老来伴
打开无人机准备喷洒作业
40本日记记录着老人田间生活的点点滴滴
春耕拉开序幕
文/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孙泽宇 图/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王永胜 通讯员 邱舒 实习生 杨碧波
3月初的武汉黄陂,春耕大幕开启。春风拂袖,农机轰鸣,让前川街孙教村78岁的农民周鼐格外兴奋。
通过14载如一日的坚守,周鼐把近1000亩无人耕作的闲置土地盘活。
深入田间地头,他指挥着农业无人机,在大片庄稼地上播撒农药。
行走乡间小路,他两只手握着三部手机,一刻不停地对接各种业务。
回到村宅案边,他写满40本日记和农业管理台账,哪怕是自家农业也要科学管理。
沉浸网络世界,他并未陷入“算法陷阱”,利用大数据推流“垂类”学习农业知识。
这位年近八旬精神矍铄的老头,俨然成了武汉乡村振兴路上的新农人。
他,本是武昌的城里伢,在解放桥长大,自学大学相关专业,成为了当年的技术型人才和成功创业的老板。
上世纪80年代,周鼐将自创的手动蜂窝煤成型技术申请专利,随后开了家蜂窝煤厂,生意兴隆。
1989年,他偶然发现外贸商机,立刻办起了外贸公司,足迹遍布坦桑尼亚等10余个国家。
他,又是黄陂的女婿,迎娶贤惠媳妇,长相厮守,打拼半生“逆行”回乡,赓续振兴情怀。
2011年,66岁的周鼐将公司交给子女打理,自己则回到媳妇家乡孙教村,将祖屋翻新,归园田居。
“我们这代人是饿过肚皮的,这么肥沃的土地,不能就这么白白荒废!”周鼐决定让这些荒地起死回生,但开荒并不容易。没水要自己安装水管,没电要找人架电线,没路还要花钱铺平道路……排除万难后,周鼐整合了村民手中的数百块土地,汇聚成936亩成片田地,开始规模性种植。
如今,周鼐种植的大米已经成功注册商标,在武汉销售,“我的商品后面都附有条形码和二维码,就是为了能够追本溯源,让大家吃得放心。”
媳妇孙芝蓝被周鼐的这股韧劲所感动,也回到了孙教村定居,“我现在照顾老头子的吃喝,就为了让他安心种出好粮食。”
关键词: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 作为新型零售业态之一 即时零售近年来正成为撬动消费增长不可忽视的新动能
- 更具有沉浸性和体验性 农业旅游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家乐
- 脱发年轻化带来了市场扩增 各大厂商通过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诉数量呈上升趋势 预制菜是花高价吃料理包吗?
- 在国民支出中占比将达46% 服务型消费快速地迭代发展持续焕发生命力
- 成了资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业都在积极跨界布局咖啡赛道
- 新增超千家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国庆期间预制菜整体销量较去年大为增加
- 值得借鉴和共享 上海、重庆出境游业务有助于国内旅游业进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经济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费有了新特色和新亮点
- 前八月亏数千万九月扭亏为盈 车市的“金九银十”要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