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8日,历时4年建设的武汉长江隧道通车运行,它宣告着我国在长江上修筑的第一条公路隧道获得圆满成功,这一壮举竟也唤醒了百年记忆,令人感慨万千。
2008年12月28日,武汉长江隧道通车仪式。图源:长江网 记者 邹丹
一道天堑,激发着中国人的百年梦
万里长江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一座座城市沿江而起,却也成为了一道天堑,渡江成为了世纪难题。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便在《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一书中,提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和隧道的畅想,这是近代史上国人奋发图强的美好愿景。之后由于战乱和技术资金等条件限制,修建这样的大型基础设施一直只能是一种“空想”,但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没有放弃过肩上的这份责任。
武汉长江大桥。记者 陈勇 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排除万难,以举国之力,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于1957年建成了“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结束了数千年来长江上有舟无桥的历史。何时才能建隧,却也成为了一颗种子,埋藏在人们心里。
一条隧道,见证着半个世纪的变迁
2004年,万众期盼的武汉长江隧道终于开工建设。与建桥相比,在江底通隧更为困难,当年堪称中国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技术含量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江底隧道工程。共产党人迎难而上,四年的工期,破解了多项世界级难题,没发生一起安全事故,隧道设计使用年限达100年,可抗6级地震和300年一遇的洪水,无论是从科技含量、整体效率,还是从便民利民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看,均称得上万里长江“科技、效率、安全、人文”第一隧。
武汉长江隧道。楚天都市报记者 林永俊 图源:武汉长江隧道公司提供
从桥到隧,相隔仅3.6公里,从1957年到2008年,却跨越了半世纪,这段距离见证着我们民族复兴的历史,也见证着共产党人为民而生的情怀。修桥时国贫民弱,一座桥的建设,足以牵动整个国家的财力、物力与人力,可谓举国只为一桥,即便如此历史仍会记住当年实现的那一次伟大跨越,只要是为民造福的好事,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共产党人都必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茫茫长江上渡江这个世纪难题便彻底成为了历史。从当年“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到如今的“一隧连两岸”,从“举国为一桥”到“四年造一隧”,如今的盛世中国正加速实现孙中山先生“江上架桥”“江底通隧”,融大武汉三镇于一市的百年梦想。
一种坚持,践行着共产党人的使命
长江隧道的建成,这是武汉城建史上的一座丰碑,是800万武汉人的大事,是关系民生的民心工程,也是共产党人坚持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充分体现。从桥到隧,遥望半世纪,纵使环境如何风云变化,不变的是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变的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现如今,在共产党人的努力下,长江上早已百桥飞架,“万里长江第一隧”旁边,武汉长江公铁隧道、武汉地铁2号线、4号线、8号线、7号线等一个个跨江隧道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共产党人为民而生的这种情怀,无疑是浇灌的最好雨露。“万里长江第一隧”不仅续写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辉煌与传奇,也是一个新的标志,它带着自信向世人宣告,共产党人正站在更高的起点,不忘初心使命,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不畏艰难,砥砺前行!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非非(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博士)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头条
- 裸票价格创近5年来最低 中秋国内航线机票价格降至洼地
- 中国经济增速仍保持较强动力 在全球进出口版图中的地位将进一步的提升
- 油价显著下跌无疑对依赖原油出口的产油国不利 产油国释放明确稳定意图
- 对标“国字号”你追我赶 中国电子商务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动力
- 续两年迈过80分门槛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整体步入良好阶段
- RCEP生效实施为地区和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为中国企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 众多企业技术产品“上新” 元宇宙为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 实施19项接续政策形成组合效应 四部门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 12个行业PMI回升 8月制造业五大分类指数一平三升一降
- 服贸会“朋友圈”不断扩大 中国市场规模非常巨大国际吸引力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