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资讯频道 > 国内 > 正文
中国“抗疫文学与文学抗疫”专题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抗疫战场上文学没有缺席
2021-04-19 08:46:25 来源:楚天都市报

著名作家刘醒龙在论坛发言

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孙祎铭 彭歆童 邹欣欣

4月17日,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中国“抗疫文学与文学抗疫”专题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会议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不少嘉宾在镜头前与现场学者对话交流。

刘醒龙感慨桂子山的春天太好了

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遇春主持,李敬泽、赵凌云、刘醒龙、黄永林分别代表中国作协、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文联、中国新文学学会致辞。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指出,优秀的作家必须与时代同行,与人民站在一起,在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找到自己的历史位置。当代的中国作家要以解放战争以来的作家前辈为榜样,深入刻画当前时代的精神面貌,为正在奋斗、创造的杰出中国人的精神作注。

作为曾亲历过武汉疫情的一员,湖北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刘醒龙说,这还是他疫后第一次来到华师校园,不禁感慨,“桂子山上的春天实在太好了!”他说,“武汉解封一年多,我们对新冠疫情有一定程度的回望,也有某些暂且的归结。站在文学的角度可以看见,对应《霍乱时期的爱情》所写的年年月月,《鼠疫》所写的日日夜夜,‘武汉战疫’这部史诗级别的巨著所表现的是那段时空中的分分秒秒。”刘醒龙今年出版的《如果来日方长》,也是中国“抗疫文学”中的重要作品,在当日的研讨会上也多次被学者提及讨论。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黄永林说,在中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的进程中,文学没有缺席,作家始终在场,他们通过抗疫叙事展现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展现出作家的时代使命、担当精神。

抗疫文学可以定义中国精神

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围绕“抗疫文学与文学抗疫”这一话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与小组研讨活动。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综述了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作家的积极作为,并以刘醒龙的新作《如果来日方长》为例说明抗疫文学不仅仅表现恐惧,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了人是怎样战胜恐惧、对抗失望、获得信念的,也即人是怎样在现状之上获得超越现状的精神。

江苏省作协原副主席汪政对“抗疫文学”写作提出了五点思考。其中他提到,如何把抗疫文学做深,还可以去寻找文明的旧影,同时体现文明的创新。抗疫文学的书写,也可以打通中西文明,指认人类的共性,定义中国精神。作家也需要从紧张的精神状态中“松绑”,进行“后疫情时代”日常化、细节化、生活化的书写,从复杂人性的角度塑造人物形象。

此外,来自全国各地、网上网下的学者从抗疫文学的生产、传播、文本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

关键词: 中国 文学 文学 专题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