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记者3日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近期研究发现,滥施化肥,有把全球旱地变为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的风险;而施用生物炭肥,则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将全球变暖潜势最小化。这一研究,为不同旱地的施肥策略提供了科学指导。相关成果发表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期刊《清洁生产杂志》上。
“在全球范围内,干旱生态系统拥有约三分之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区域,为28%的濒危物种提供栖息地,它们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极其敏感。”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许建初介绍,旱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贫瘠,养分流失迅速,连续耕作,会导致作物大幅减产。因此,增施化肥成为提高旱地产量的选择。然而,农业旱作增大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却一直被忽视。
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和甲烷是与农业旱作“土壤—营养—气候反馈循环”相关的三种温室气体。“因为化肥的施用,从耕地排放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氧化亚氮。为应对粮食危机,农民又使用更多化肥来提高产量,导致排放量持续增加,但粮食产量不一定会增加。”论文第一作者、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未来中心青年科学家伊克巴尔·沙希德博士介绍,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绿色发展,人们可把土地生态恢复目标与可持续农业生产相结合。施用生物炭或农家肥结合化肥,可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率,同时提高作物产量。
研究人员与来自巴基斯坦、尼泊尔的同行开展合作,基于系统性审查和Meta分析的首选报告项目方法,评估化肥、生物炭的两种综合应用,以及无机肥料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化肥或有机肥都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而施用生物炭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且施用量为每公顷50吨时效果最好。
“生物炭与释放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的肥料结合使用,也可以降低全球变暖潜势,单独使用生物炭,可让全球变暖潜势降低144%。”许建初说,就土壤理化性质来看,施用生物炭后,中性和酸性土壤的二氧化碳和氧化亚氮排放量最高,碱性土壤的排放量最低。高土壤碳氮比的土壤应使用生物炭,避免使用化肥与农家肥;低土壤碳氮比的土壤,应避免生物炭和化肥混合使用;使用生物碳能够减缓旱地温室气体排放,减小全球变暖潜力,这才是上策。(记者赵汉斌)
(责编:赵竹青、陈键)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键词: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 作为新型零售业态之一 即时零售近年来正成为撬动消费增长不可忽视的新动能
- 更具有沉浸性和体验性 农业旅游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家乐
- 脱发年轻化带来了市场扩增 各大厂商通过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诉数量呈上升趋势 预制菜是花高价吃料理包吗?
- 在国民支出中占比将达46% 服务型消费快速地迭代发展持续焕发生命力
- 成了资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业都在积极跨界布局咖啡赛道
- 新增超千家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国庆期间预制菜整体销量较去年大为增加
- 值得借鉴和共享 上海、重庆出境游业务有助于国内旅游业进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经济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费有了新特色和新亮点
- 前八月亏数千万九月扭亏为盈 车市的“金九银十”要来了吗?
头条
- 环球今日报丨小新Talkshow:“绝命毒师”美国祸及全球
- 环球热消息:美国芝加哥经历“暴力周末”:至少14人中枪 3人死亡
- 全球短讯!【成语漫话世界】自欺欺人
- 共话中国经济新机遇丨专访:中国营商环境优化提振外企投资信心——访韩国希杰(CJ)集团中国区总裁尹道瑄
- 【光明时评】保护未成年人,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智慧
-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真抓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福建:发展新兴产业 构建新发展格局|全球今亮点
- “最美天路”来了!滇藏铁路云南段预计年内开通运营 天天精选
- 全球关注:【海报】世界级桥梁等你来打卡!“桥旅融合”贵州旅游新玩法
- 环球快播:众望视频|黄果树景区“全域旅游”破题扬帆
- 世界热讯:快闪视频|黄果树“桥旅融合”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