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人民网北京3月26日电 (记者杜燕飞)记者从三峡集团获悉,2023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25日在湖北省宜昌市胭脂园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正式启动,首批10万尾中华鲟放归长江。
本次放流活动共分3次举行,累计放流20万尾中华鲟,持续补充长江中华鲟物种资源。这是三峡集团联合国内相关中华鲟保护机构,连续第68次开展流域化中华鲟放流,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首批10万尾中华鲟通过滑道放归长江。刘华摄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和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的旗舰型物种。人工繁殖及放流是保护鱼类物种的关键手段,有助于实现鱼类种质的延续并为野生资源提供持续补充。
“此次放流延续‘中、青、幼’相结合的科学放流策略,放流‘子二代’中华鲟年龄跨度从半岁至14岁,共计20万尾,为促进中华鲟自然种群恢复创造有利条件。”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总工程师姜伟介绍,本次放流首次启用“现场放流+云端放流”相结合的方式,自3月17日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以来,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报名,预约参与线上、线下放流,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中华鲟放流活动现场。秦明硕摄
据姜伟介绍,为促进中华鲟自然种群恢复,目前,三峡集团攻克了中华鲟营养发育调控、遗传管理、性别鉴定、基因组等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建立了覆盖亲鱼培育、催产繁殖、梯队建设等全生命周期保护体系,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中华鲟人工种群梯队,持续实现了中华鲟规模化繁育。
中华鲟放流活动现场。张祖新摄
记者了解到,在本次放流活动前,科研人员给接近性成熟的大规格中华鲟打上了卫星标记,后期将通过卫星标记监测,评估中华鲟在我国近海海域分布情况,分析影响其野外存活及活动的主要环境因子,为中华鲟海洋生活史研究和下一步相关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中华鲟放流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意义。作为一名宜昌人,亲手把中华鲟放归长江,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贡献一份力量,我很高兴。”参与中华鲟放流的宜昌市市民李先生表示。
(责编:乔业琼、高雷)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键词: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 作为新型零售业态之一 即时零售近年来正成为撬动消费增长不可忽视的新动能
- 更具有沉浸性和体验性 农业旅游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家乐
- 脱发年轻化带来了市场扩增 各大厂商通过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诉数量呈上升趋势 预制菜是花高价吃料理包吗?
- 在国民支出中占比将达46% 服务型消费快速地迭代发展持续焕发生命力
- 成了资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业都在积极跨界布局咖啡赛道
- 新增超千家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国庆期间预制菜整体销量较去年大为增加
- 值得借鉴和共享 上海、重庆出境游业务有助于国内旅游业进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经济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费有了新特色和新亮点
- 前八月亏数千万九月扭亏为盈 车市的“金九银十”要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