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 题:自立自强,致敬中国科技工作者
新华社记者王琳琳、徐鹏航
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我们在为伟大祖国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感到骄傲的同时,更要向坚持自立自强,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后,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难掩激动情绪,忍不住哭了——在奔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多少中国航天人挥洒泪水和汗水,历经无数磨难,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如今的成就!
火星距离地球最远时有4亿公里,最近时大约5500万公里,即使最近时,也是到月球距离的一百多倍。遥远的距离增加了探测难度。历史上,人类共发射过40余个火星探测器,但成功率不到50%。我国探火之路也并非一片坦途。早在2011年,我国首台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就同俄罗斯“福布斯-土壤”探测器一道搭乘俄罗斯运载火箭升空。遗憾的是,俄罗斯探测器的主发动机未能按计划实施点火,最终没能飞抵火星。失败的经历催生了中国走自主创新之路的决心。
“生死9分钟”是火星着陆的难点之一。地球与火星单线联系的通信时延约20分钟,但整个着陆过程9分钟就基本结束,这意味着探测器必须在毫无地球指令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并确保每个动作万无一失。“生死9分钟”既是对航天技术实力的全面检验,更是对一国科技基础扎实与否的集中检阅。
从2020年7月天问一号搭乘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到如今探测器顺利着陆,来之不易的成功背后是中国航天人不畏艰辛、不问功名,勇于挑战、顽强拼搏的精神。他们以不懈奋斗树立起世界行星探测先进行列的“中国坐标”,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写下生动注脚。
如今,中国距离“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绕着巡”的人类壮举又更近了一步。愿中国航天事业和精神持续迸发,以科技引领成长,以创新点亮星河,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头条
- 裸票价格创近5年来最低 中秋国内航线机票价格降至洼地
- 中国经济增速仍保持较强动力 在全球进出口版图中的地位将进一步的提升
- 油价显著下跌无疑对依赖原油出口的产油国不利 产油国释放明确稳定意图
- 对标“国字号”你追我赶 中国电子商务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动力
- 续两年迈过80分门槛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整体步入良好阶段
- RCEP生效实施为地区和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为中国企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 众多企业技术产品“上新” 元宇宙为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 实施19项接续政策形成组合效应 四部门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 12个行业PMI回升 8月制造业五大分类指数一平三升一降
- 服贸会“朋友圈”不断扩大 中国市场规模非常巨大国际吸引力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