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7月22日电(记者 上官云)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出色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它宛如一条巨龙,盘旋在大地上,气势恢宏。
(资料图片)
长城如何修筑?烽火系统怎样传递信号?对此,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长城城墙的建筑形式、结构类型、材料做法,随着时代演变有着较大差异。
而且,目前来看,“长城”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青铜器和竹简之上,它也曾有“方城”等其他名字。
长城,不只是一道大墙
从时间上看,长城之称始于长城产生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有过其他名字。比如《汉书地理志》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方城。”
作为出色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上有敌楼、角楼等一系列配套建筑。董耀会说,敌楼多为方形,空心的敌楼有门有窗户,可供瞭望,平常里面就驻扎着三五个人。
当然,它也有完备的烽火传递系统。简单来说,有敌情时,驻守在烽火台的士兵,以张挂标识、点燃烟火或鸣炮等方法,按照事先约定好的规则,将军情依次传递出去。
“不同时期,信号的传递方式并不一致。”董耀会说,这些信号都是事先约定好的,主要传递的内容是有多少敌人、距离多远等等。
他在新书《传奇中国:长城》中提到,明成化二年(1466年)时规定,敌兵百人左右举放一烟一炮,五百人二烟二炮,千人以上三烟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烟四炮,万人以上五烟五炮。
“长城是一种很长的墙体,又具有纵深的防御体系,包括这道墙、墙上的关口以及城堡、烽燧、驿站等。”董耀会解释,在这样的体系之下,大批将士、家属在此生活,逐渐形成了一个“边疆社会”。
这些传说“不靠谱”
很多时候,长城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其巨大的体量,无论是用土夯筑,还是用砖、石砌筑,其工程量都非常惊人。
在施工技术较为落后的年代,长城所用各种建筑材料的运输、采伐、烧制以及劳动组织等等,都需要花费巨大的劳动才能完成。
关于长城的建造有着许多神乎其神的传说,比如垒砌长城的砂浆中含有动物血,长城墙体之所以坚固,是因为在垒砌长城的白灰、沙子中添加糯米浆等等。
但董耀会认为,这些传说都不是真实的。《传奇中国:长城》中提到,长城建筑总体来说并不是多么精致的工程,即便是用白灰,很多的地方都只是勾墙缝使用,里边还是使用泥土。
“那个时候,人都不怎么能吃得上糯米,哪来如此之多的糯米浆砌墙?”董耀会表示,类似长城使用糯米浆砌墙的说法都是很晚才流传出来的,没有任何依据。
它有哪些修筑方法?
此前,#甘肃发现两千年前汉代木制长城#曾登上热搜。据董耀会介绍,长城城墙的建筑形式、结构类型、材料做法,随着时代演变有着较大差异。
对长城而言,建造规模如此巨大的工程,很多时候都是就地取材。他说,比如条石砌成的城墙,里面可能全是碎石,不然会成本太高。明以前的长城没有用砖的,明代砖砌长城所占比例也非常少。
比如,明长城的城墙,有夯土墙、毛石墙、砖墙和条石墙等多种形式。西北的汉长城,一些地方没有黏土,只能用沙砾土再夹以红柳或芦苇的枝条,一层一层地筑起来。
“沙土没有黏性,就先铺上一层很薄的芦苇或红柳,起到隔挡的作用;然后倒上水,让沙土往下沉一沉,就比较结实了。就这么一层层垒起来。”董耀会解释。
在他看来,长城的修建以防御为目的,意味着修建者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这肯定是文明的大方向,“我写新书、推广长城文化,也是希望人们更好地认识长城、热爱长城,了解我们的民俗文化。”(完)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头条
- 载柴油发动机等货物 双向对开的中越班列为物流降本增效打开了新通道
- 上半年夏粮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
- 影响有限无需过分恐慌 科创板的表现为股东们的“惜售”增添了底气
- 全球网购渗透率大大提高 海外华人华侨“反向海淘”推动国货出海订单激增
- 保供稳价政策效果继续显现 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尽收眼底
- 成交额目前还不算高 我国碳交易市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 逐渐被业内重视 顾客到工厂模式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
- 中国经济走过了怎样的上半年?都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和亮点?
- 上半年海南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17亿元 增速排名全国第二
- 上半年中国经济实现的企稳回升 哪些原因使中国能扛住这个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