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至21日,在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冠斑犀鸟位于崖洞的巢穴里,两只雏鸟相继破巢而出。自从2019年,一对冠斑犀鸟在保护区筑巢以来,它们已经在这个崖洞里至少繁育出4窝雏鸟,成为颇有名气的“明星鸟”。记者了解到,广西还有很多“明星鸟”,例如长尾阔嘴鸟、中华秋沙鸭、勺嘴鹬等,一起来认识一下。
冠斑犀鸟。韦忠新 摄
(相关资料图)
一对冠斑犀鸟繁育四对宝宝
7月20日下午,在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峭壁崖洞里,一只冠斑犀鸟雏鸟探出可爱的脑袋,它怯怯地在洞口打量这个陌生的世界,随后展翅飞向山林。次日上午8时许,在同一个地方,另一只雏鸟也飞出巢穴。
记者了解到,2019年3月,恩城保护区发现一对冠斑犀鸟在喀斯特崖壁石洞筑巢繁殖,当年顺利孵出两只雏鸟。之后,这对“夫妇”在同一个崖洞里平均每年繁育出两只幼鸟,如今已是第4年,目前保护区内该种群数量为10只。
从今年4月开始,保护区的冠班犀鸟夫妇开始封巢,雌鸟在巢穴里安心产蛋孵化,而雄鸟肩负着觅食的责任,每天为雌鸟投食,等待着小鸟的出生。在长达50多天的时间里,巡护员韦忠新每天都在关注着这对鸟。与此同时,它们也成为广西观鸟爱好者的焦点。
专家表示,冠斑犀鸟其实属于热带鸟类,全球总共有54种犀鸟,而冠斑犀鸟是我国仅有的5种犀鸟之一,目前已经从二级保护升级为一级保护,带有黑斑的大嘴是它醒目的标志。
“在鸟类中,雄鸟很少会给雌鸟投食,这也是冠斑犀鸟与众不同的特性。”广西大学林学院副教授蒋爱伍介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冠斑犀鸟曾广泛分布于广西西南部,是常见的鸟类,起码有上万只。到了2000年,根据第一次野生动植物普查发现,仅剩140~184只;到了2010年,数量下降到100只以下。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恢复,冠斑犀鸟又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目前整个广西的数量在200只左右。西大明山、十万大山、弄岗自然保护区和恩城保护区均有发现冠斑犀鸟的踪迹。
韦忠新说,恩城保护区附近的村民,偶尔会发现冠斑犀鸟夫妇和它们的孩子们团聚,一起飞翔。
长尾阔嘴鸟。程志营 摄
长尾阔嘴鸟频频出现
除冠斑犀鸟之外,长尾阔嘴鸟也是典型的热带林栖鸟类,通常栖息于海拔88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提起长尾阔嘴鸟栖息地,国内的鸟友们最熟悉的地方便是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据悉,在崇左白头叶猴保护区、十万大山、西大明山、弄岗自然保护区及恩城保护区,都有长尾阔嘴鸟的分布。弄岗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长尾阔嘴鸟频频出现,目前尚没有具体的数字,但种群数量明显提升。
多个候鸟明星每年路过广西
广西作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每年的候鸟迁徙季节,会飞来很多珍稀越冬候鸟。它们呆萌的外表获得鸟友们的关注,比如中华秋沙鸭和勺嘴鹬等。
水里有鱼、周边有隐秘的森林,这是中华秋沙鸭选择越冬地点的条件。因此,秋冬季节,在广西的很多水库都曾出现它们的身影。其中,百色碧澄湖已连续十多年发现有中华秋沙鸭在湖里越冬。专家初步判断,澄碧湖可能已成为它们相对固定的越冬地。
中华秋沙鸭。程志营 摄
据了解,中华秋沙鸭是一种分布局限于东亚的珍稀鸟类,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已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在2020年被列为全球濒危物种。蒋爱伍介绍,每年到广西越冬的中华秋沙鸭在100只左右。
勺嘴鹬。李炯超 摄
北部湾沿海地区是鸟类迁徙通道上的重要一站,在沿海滩涂,观鸟爱好者都希望能看到一种嘴巴像勺子、外形可爱却又十分濒危的鹬:勺嘴鹬。据观鸟者统计,在每年的广西越冬鸟同步调查中,勺嘴鹬一般在20只左右。
据了解,勺嘴鹬目前全球数量仅有600多只,其种群数量远低于大熊猫,随时可能面临野外自然灭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极危物种,在我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用蒋爱伍的话来说:“少了一只都不得了。”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头条
- 载柴油发动机等货物 双向对开的中越班列为物流降本增效打开了新通道
- 上半年夏粮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
- 影响有限无需过分恐慌 科创板的表现为股东们的“惜售”增添了底气
- 全球网购渗透率大大提高 海外华人华侨“反向海淘”推动国货出海订单激增
- 保供稳价政策效果继续显现 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尽收眼底
- 成交额目前还不算高 我国碳交易市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 逐渐被业内重视 顾客到工厂模式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
- 中国经济走过了怎样的上半年?都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和亮点?
- 上半年海南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17亿元 增速排名全国第二
- 上半年中国经济实现的企稳回升 哪些原因使中国能扛住这个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