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杂技艺人常常会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把式,把式,全凭家什。”简单几个字,道出了杂技道具制作在杂技发展中的重要性。杂技道具制作与杂技表演密不可分,道具制作的好坏、合理与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节目的表演效果。当我们走近这些暗藏机巧的杂技道具,其中的奇思妙想与巧夺天工,在方寸间不断求新、咫尺里锦上添花,处处都留下了广西杂技人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故事。
转碟是中国杂技的传统节目之一。记者 邹财麟 摄
转碟背后的“门子”
转碟是中国杂技的传统节目之一。表演时,演员们用一根长约一米,粗如铅笔的竿子顶着碟底,晃动旋转,似迎风而立的荷叶,如蹁跹飞舞的彩蝶。转碟表演中,表演者需要和道具完美结合,还要具备掌握平衡和控制重心的技巧。
走进广西杂技团的排练场,转碟的道具摆放在大厅一侧的墙边,方便演员们随时取出来排练。记者看到,这些道具碟子并非瓷质,而是由一种塑胶材质制作而成,只不过外观类似瓷碟。
表演队队长吴俊儒告诉记者,最早的杂技表演中,传统艺人转碟使用的道具,确实是瓷碟,艺人通过抖动手腕,使碟子随着抖动的频率产生晃动与旋转。“传统的表演,只要求表演者使用巧劲控制碟子的平衡和速度,所以道具的辅助作用非常简单。”
随着杂技艺术的不断发展,转碟表演者在增加转碟数量的同时,还得加入下腰、叠罗汉等技巧,甚至是芭蕾舞蹈动作等,这时候演员们转动的碟子,就得相应加入一些机关的设计了。
“现在的道具碟子,不再是瓷制,碟底会设计有‘门子’,方便我们的撑杆稳定控制转碟。”吴俊儒拿起碟子向记者展示其中“门子”,机关的诀窍就是让转碟与撑杆更好地“粘合”在一起,“艺术的审美与技艺的提高是不断融合发展的,能给观众带来赏心悦目的观感,是最重要的事情”。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