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饮料喝出痛风、糖尿病的病例并不鲜见,相比之下,常有人将白水比作是“最佳、最廉的保健饮品”,因此“多喝水”成为很多养生人士的口头禅。今年夏季,被称为“补水神器”的“吨吨杯(桶)”火出圈,不少年轻人人手一杯。可补水并没有这么简单,“喝水不在于多,而在于会不会喝,没有科学饮水,也会送命。”医学专家提醒。
那么究竟该如何“喝水”?
养生人青睐的“吨吨杯”月销过万
常坐办公室的小杨在体检中被查出尿酸偏高,除了常规治疗外,医生给出“可以多喝水”的建议。在朋友的推荐下,小杨用上了“吨吨杯”。“大家叫它‘吨吨杯’,跟它的大容量有关:最少500毫升,动辄1升、2升的容量,让不少人冲着‘吨吨吨’畅快饮水的概念入手。”小杨告诉记者,“吨吨杯”上还标注了相应容量的喝水时间,“我平时不爱喝水,但一到时间,我就提醒自己:按时间‘打卡’,如同一个饮水闹钟。”现在的小杨,出去健身、逛街、在公司开会……“吨吨杯”从不离手。
今年夏天,像小杨这样的养生人士不在少数。随着“吨吨杯”火出圈,它的销量更是不断暴涨。记者在不少商圈都能看到“吨吨杯”专卖店或柜台,价格在几十元到百来元不等。在电商平台上,“吨吨杯”动辄月销过万,不少店铺更是月销量直冲4万件,“大多数买家都是为了健身补水、减肥、或者提醒自己按时喝水,也有一些年轻人是被明星同款种草而买了它。”一位单品月销量4万件以上的卖家告诉记者。
喝不对水竟会“中毒”
随着“吨吨杯”的出圈,关于它的质疑也随之而来。根据提醒进行大量饮水,到底有没有必要?
“如果只是日常的喝水,拿此做个参照是可以的。但是运动补水拿这个做参照的话,则没必要。”南京某健身馆专业教练徐天翔表示,“吨吨杯”有它的好处,不必全然否定,但饮水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不能完全照搬水杯提示,“一下子喝太多的水,可能会出现水中毒的情况。”
不仅是运动后,在日常生活中“水中毒”的情况并不鲜见。上个月,20岁的小李脸上长了几颗痘痘,听说多喝水能排毒养颜,连着喝了约2升的水,不久后便觉得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胸闷气虚,被诊断“水中毒”。
“短时间大量饮水,血液的渗透压会降得很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需要有平衡,这时细胞内液就会大量吸水,把细胞外液的水分吸到细胞里面去。关键是大脑这个部位,一下子细胞里面进了很多水之后,就出现脑水肿,出现颅内高压的问题,就会有恶心、呕吐,甚至有抽搐,严重的还会导致昏迷。”南京鼓楼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陈晓甜解释。
大量水在体内蓄积,就会导致水肿、肺水肿、脑水肿,甚至死亡,“喝水过快会引起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慌;如果肾脏接受不了,也会造成急性中毒;在运动后体温较高的情况下,如果水温过低,还可能造成胃肠道的痉挛。”徐天翔提醒。
科学饮水学会这些关键点
到底如何喝水才科学?中医专家表示:“虽然每人每天应该摄入上千毫升的水,但这些水不能分一次两次喝完,而应当分别在全天各个时段摄入。”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确定适合自己的“水量”,“具体到个人,其实大家可以通过自己的小便颜色来判断:一般来说,若呈浅柠檬色,说明体内水分处于最佳状态;若小便清澈无色,则应稍微减少水分摄入;若小便呈黄色,则需及时补水。”
水虽好,但也并非所有人都需要补充。“生活中也存在一些限水人群,比如心脏病患者、肾脏功能不佳者,需根据医嘱确定每日饮水量;未满6个月婴儿,肾脏功能发育未完全,在母乳充足的情况下,不需要额外补水;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等病毒性感染较为严重的感冒病患,不建议多喝水,否则可能造成低血钠症和液体负载过多等症状。”专家解释。(王婕妤)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头条
- 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 北京中关村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
- 新科技与新产品层出不穷 重庆工业互联网提升制造业含“新”量和含“绿”量
- 已连续八年稳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服务贸易长期向好的发展势头没有改变
- 已正式纳入我国能源战略体系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正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 有望迎来千亿市场 保险公司该如何深入参与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保险市场?
- 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 2022智博会聚焦“智慧城市”以线上方式举行
- 属医疗范畴且具有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 消费者还需谨慎选择
- 创新模式不断涌现 服务要素对制造业发展的贡献持续提升
- 中国新能源装机规模和发电量世界第一 牵头制定标准体系有助于全球能源转型
- 推广实施邮轮船票管理制度 五部门推动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的邮轮旅游特色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