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8月28日电(记者周勉 陈思汗)山塘干涸、禾苗“喊渴”、“热浪”滚滚,最近高温干旱持续,在湖南常德抗旱一线的普通人,正用各自的方式默默坚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找水——“这是我打井最多的一个月”
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灌溪镇岗市村的一棵桂花树下,沈运祥和工友们找到一处地下水源,搭好塔架,摆好工具,开始打井。8月以来,沈运祥打了20多口抗旱井,这棵桂花树,是所有作业现场里出现的唯一一个遮阳物。
8月24日,沈运祥(前)在常德市鼎城区灌溪镇岗市村打井。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我从1985年开始专职打井,这个月是打井最多的一个月。”58岁的沈运祥说,他的团队共有20多人,目前兵分五路在湖南多地作业。
沈运祥粗略统计,这轮旱情发生以来,他们打出的抗旱井共灌溉了一万多亩农田。
打井是一项技术活,关键是要找准地下水源位置,除了依靠先进的找水仪等设备,还要结合经验。“山嘴对山嘴,嘴下有好水”“撮箕地,找水最有利”……沈运祥在手机里保存了大量前辈和同行编写的找水“秘诀”。
作业现场,沈云祥还不停地接起工友打来的电话,远程指挥他们解决设备故障等问题,几乎顾不上跟记者说话。
打井还是一场“持久战”,一口井要成功出水,短则三五天,长则十天半个月,打井人每天要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
“最快三天,岗市村的这口井就能出水。”沈运祥说,一出水,他们就立即赶往下一处,后面还有十多个村在等着他们。
管水——“我每天最多睡4个小时”
头顶是数不清的繁星,身边是赶不尽的蚊虫。连续一个月,曾迪华就这样度过每一个夜晚。
老曾是常德市汉寿县崔家桥镇肖家冲水库的管护员,肖家冲水库是一座小(1)型水库,为当地4000亩农作物提供灌溉水。为了用水安全,他必须通宵在水库堤坝上值守。由于持续干旱,目前蓄水量只有40万立方米,不到正常时期的三分之一。
8月23日,曾迪华在常德市汉寿县崔家桥镇肖家冲水库检查抽水设备。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水少了,就得精准利用。何时放水、一次放多少、放到哪里,都需要镇上根据各村旱情程度合理安排、统一调度。老曾只有在接到镇上的指令后,才能开闸放水。
老曾是个热心肠,他晚上管护水库,白天到各村帮忙,要么跟村民抬着抽水机到水源提水引流,要么与村民一起疏通年久失修的水渠。“这段时间,我每天最多睡4个小时,身上的衣服就没干过。”老曾说,能把水库里每一滴水送到最需要的地方,自己熬的每一个夜、流的每一滴汗都值得。
送水——“做力所能及的事,心里踏实”
53岁的龚文科是汉寿县军山铺镇太常山村人,平时在县里做生意。8月初,当地出现旱情,向来热心公益的他自掏腰包购买桶装纯净水,免费送给老乡们饮用。目前已累计送水200多桶、4000多升。
8月23日,在常德市汉寿县军山铺镇太常山村,龚文科给村民送水。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军山铺镇有一座中型水库,但由于当地面积大、人口多,加上目前水库蓄水量只有正常时候的50%,镇里生活用水紧张,因此白天由消防车统一送水。
龚文科告诉记者,他觉得消防车送水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于是开始了自己的送水计划。最初龚文科自己送水上门,老乡们总想塞蔬菜、土鸡蛋谢他,后来他尽量安排公司员工去送,并叮嘱他们不许收老乡们的任何东西。
近一个月来,64岁的村民张伏安每周定期都会收到龚文科送来的4桶纯净水。这些水对家里有4个小孩的张伏安来说,真是解了燃眉之急。
除了送水,龚文科还给村里购置了上万元抗旱物资。他说,看到家乡受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心里踏实。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头条
- 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 北京中关村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
- 新科技与新产品层出不穷 重庆工业互联网提升制造业含“新”量和含“绿”量
- 已连续八年稳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服务贸易长期向好的发展势头没有改变
- 已正式纳入我国能源战略体系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正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 有望迎来千亿市场 保险公司该如何深入参与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保险市场?
- 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 2022智博会聚焦“智慧城市”以线上方式举行
- 属医疗范畴且具有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 消费者还需谨慎选择
- 创新模式不断涌现 服务要素对制造业发展的贡献持续提升
- 中国新能源装机规模和发电量世界第一 牵头制定标准体系有助于全球能源转型
- 推广实施邮轮船票管理制度 五部门推动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的邮轮旅游特色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