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资讯频道 > 国内 > 正文
【地评线】东湖评论:提升教学质量,首先得为教师“减减负”
2021-12-14 20:11:36 来源:荆楚网 编辑:

“宇宙的尽头是考编”,虽是调侃,却一针见血地点出了目前教师圈的现状。“考编做教师”成为许多人眼中的“香饽饽”。根据今年9月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教师总数已经达到1792.97万人,比上年增加60.94万人,今年以来共有191万人次通过认定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较去年全年增长了28.7%。这其中,名校硕、博毕业生也加入其中。风风火火挤进“围城”,然而工作一段时间后,却又有不少人黯然退场,实实在在上演了一场“冰与火之歌”。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一份崇高的职业,我国一直都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受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特别是在“双减”政策颁布之后,教师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人们想象中的教师,是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的神圣形象,可现实情况却是,诸多非教学事项牵扯了教师们太多精力,徒增压力的同时,还会干扰教学质量,也由此“吓”退了新手教师。给教师“减减负”,是关照现实需求、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值得欣慰的是,2019年中办国办就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目前全国各地根据自身实际,基本都出台了教师减负清单。例如山东省明确提出了切实减轻校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带来的负担,江苏省则是列出了省级机关部门涉及中小学和教师的督察、检查、评比、考核、创建事项共12项清单。顶层设计固然重要,具体操作层面也得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任何职业都有一套需要遵循的管理机制,但如果因为不合理的设置,造成沉重负担,反而会产生矫枉过正的反作用。超多的评比检查、超量的行政工作、超负荷的运转,实属有违教育客观规律。尊重教育客观规律,就是要明确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而不是“唯分数论”,教育成果更不能仅仅通过“材料”“表格”等简单粗暴地定性。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壁垒,需要分类施策、精准减负。严控与教学无关的社会事项、精简行政管理程序、规范教师业务培训等,让教师们回归正业,将更多时间和精力聚焦在教学上,才是“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正确做法。

于广大家长而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乃是人之常情。学校是育才的摇篮,但并不意味着教育的重任理所应当的全部压在教师肩上,家长们对于自身子女的教育同样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成才,家长们应当树立“家校共建”的理念。对孩子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压迫,对教师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苛责,才能让教师安心发挥教学主观能动性,释放教学热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挖掘孩子无限的可能性。

“教”与“学”,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如何增强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是我们探索多年的社会课题。我们不光要重视学生面临的负担,也要关注教学的另一方,即教师的减负问题。给教师松绑了,就是回归了教育的本质。

稿源:荆楚网

作者:余文婷(宜昌猇亭区)

关键词: 教师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