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资讯频道 > 国内 > 正文
武汉有个红糖基地,他们在这里传承传统制糖手艺
2021-12-12 17:11:22 来源:极目新闻 编辑:

极目新闻记者 孙婷婷

摄影 邹斌

通讯员 刘慧 王帅旗

实习生 柯琴

初冬暖阳晴空碧,武汉市新洲区凤凰镇毛家冲村一片甘蔗林密密匝匝,青杆仿佛嵌入蓝天。12月12日,甘蔗地正有一群家长带着孩子热火朝天体验砍甘蔗,了解红糖制作过程。俗称“秋日甘蔗赛过参”,眼下已是甘蔗收割尾季,毛家冲村村民们穿梭在甘蔗林间,利落地砍断、捆绑甘蔗,放入地窖,他们正在为来年种植甘蔗留种做准备。这是66岁的徐秀珍连续第5个年头收割甘蔗。“我现在光帮忙收割甘蔗,收入就有1万多元,是以前的几倍。”徐秀珍告诉记者。



新洲也有甘蔗种植史

承包这片甘蔗地的正是凤凰镇点溪园古法制糖基地的负责人靖响林夫妇。谈起为何要在毛家冲村种植甘蔗,今年43岁的靖响林告诉记者,她的爷爷是原来村里有名的制糖传统手艺人,在她儿时记忆中,各家各户的地里总会留出一片地用来种植甘蔗,只要想吃了便去砍点回来。爷爷也是靠自家种植的甘蔗制糖,颇受欢迎。后来,随着赤砂糖的出现,当地鲜有人继续从事手工红糖,而爷爷做糖的工具被一场大洪水冲走后再没继续制作红糖,但总会给靖响林讲述自己年轻时种植甘蔗做糖的故事。

绿油油的大枝叶迎风招展,一茬茬节节生长的甘蔗欲与天公试比高,随着年岁增长,故乡甘蔗甜甜地味道时刻呼唤着靖响林的记忆。原本在一家医院工作的靖响林,在2015年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希望将祖辈流传下来的古法制糖手艺传承下去。

受村里的感召,靖响林和丈夫一起回到新洲老家凤凰镇毛家冲村,承包土地开始种植甘蔗,请教老师傅学习熬制红糖。甘蔗多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在人们记忆中,甘蔗种植和糖大部分来自我国广西、云南等地。每次有人来参观制糖,看见车间里堆放的甘蔗,总有人询问靖响林新洲也能种植甘蔗吗?

“甘蔗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和水源,新洲气候非常适合种植甘蔗,昼夜温差大甘蔗甜度非常高。”靖响林告诉记者。“根据典籍记载,新洲从清朝开始就有红糖作坊,而制糖离不开甘蔗。种甘蔗是我们新洲人习俗,不过外界了解的比较少。”

目前,该基地甘蔗种植面积近200亩,这些甘蔗主要用作制糖原料。

建立红糖制作基地,带动村民就业

有了甘蔗种植基地,红糖制作基地顺势而生。从种植甘蔗到红糖制作、销售,每个环节靖响林都亲历亲为。起初种植甘蔗的过程并非一番风顺,第一年,靖响林就栽了一个大跟头。那年武汉天气出现骤变,气温一夜之间降到0度以下,一下子冻坏了20吨甘蔗,一年来辛苦和投入打水漂。但靖响林也没有放弃,请教村里的老人如何在新洲种植甘蔗,经过一番摸索,才摸清了种植甘蔗的办法。此后,靖响林的红糖制作基地逐步走上正轨。

靖响林使用的是“九口连环锅”的古法制糖工艺,采取此种办法可保留甘蔗中的营养成分,制作出来的红糖,口感天然醇正。近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了制糖车间,只见工人们正在对甘蔗进行榨汁、过滤、赶水、摇瓢、打沙、成型等步骤,整个车间蔗糖飘香。这些工人都是来自毛家冲村或周边其他村。

随着靖响林的红糖制作基地做得有声有色后,村里越来越多的人跟着靖响林一起干。今年38岁的赵霞是关圣村人,家里主要收入来源靠丈夫在外接工程打零工,她就独自在家带孩子,几乎没有收入。2016年她加入到靖响林的团队,从种植甘蔗、榨汁、熬制红糖,每一个环节开始学习。如今的赵霞熟悉红糖制作全工艺流程,还成长成为了一名车间负责人。不仅如此,赵霞还将自己的老公也带了进来,夫妻俩一起在红糖基地工作。

“有时候接到工程也不一定能够拿回工资,以前的生活完全靠天吃饭。我们现在在这里,不仅学了一门手艺,还能在家门口赚钱养家,收入翻了几倍。”赵霞笑呵呵地说道。

靖响林告诉记者,种植甘蔗、制作糖是一份非常辛苦的工作,她将爷爷手艺学下来了,也希望后续有人将手艺传承下去,因此,她也有意识将制糖手艺教给村里人。“我们新洲不仅有种植甘蔗的传统,更有一门好的制糖手艺,希望能够一代代传下去。”靖响林期望着。

关键词: 种植 甘蔗 红糖 制糖 靖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