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孙喆
钢琴演奏者李云迪嫖娼被拘一事引发外媒关注,《纽约时报》也对此进行了报道。然而,《纽约时报》颠倒是非,将李云迪嫖娼事件“阴谋化”,称其是“中国政府对‘政敌’的打压”。对此,中国网友纷纷表示“没眼看”。
《纽约时报》相关报道截图
李云迪莫名其妙成了“政敌”
10月21日晚,北京警方发布通报称,朝阳公安分局接群众举报称,有人在朝阳某小区卖淫嫖娼。对此,警方依法开展调查,将卖淫违法人员陈某卉(女,29岁),嫖娼违法人员李某迪(男,39岁)查获。经审查,上述人员对违法事实供认不讳,目前均已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
随后,该通报中的李某迪被证实为钢琴演奏者李云迪。
李云迪嫖娼事件曝光后,中国音乐家协会发表声明取消其会员资格。22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对李云迪进行从业抵制的公告,公告中写道:“遵纪守法是作为普通公民的基本素质。作为公众人物,李云迪的行为表现出其法律观念淡漠、道德自律缺失,其行为违反法律法规,违背社会公德,造成恶劣影响。”
人民网发表评论指出,黑白琴键上容不得黄色。这个世界的确不止黑白两色,但一定要分清和划清黑与白。央视新闻客户端也发表评论称,李云迪嫖娼被抓,再次给某些视国法为无物的人敲响警钟:遵纪守法是底线,谁敢突破底线,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人民网对李云迪嫖娼事件发表评论
当地时间10月22日,《纽约时报》报道了李云迪嫖娼事件。在简单陈述事实后,《纽约时报》话锋一转,称“中国政府经常利用嫖娼指控来恐吓‘政敌’(political enemies),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李云迪会被挑选出来。”
《纽约时报》相关报道截图
对此,中国网友纷纷在微博上留言称,《纽约时报》的报道简直“没眼看”,还有深谙《纽约时报》“抹黑套路”的网友表达了对其“老造谣”的厌恶感。
中国网友在微博上的留言
《纽约时报》给人留下一种“爱造谣、爱抹黑”的印象不是没有原因的。据新华社报道,今年2月,多名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及相关研究人员驳斥《纽约时报》,认为该报“故意歪曲”“断章取义”,所谓“中方拒绝分享可能让世界更加了解新冠疫情起源的原始数据”的报道与他们在中国的经历不符。
“双标”态度令人反感
除了颠倒是非之外,《纽约时报》的“双标”态度也令人反感。
在李云迪嫖娼事件的报道中,《纽约时报》表示,“近来,中国政府对艺术家态度强硬,努力净化文娱行业是为了‘追求政治目标’。”对此,有中国网友表示,李云迪作为一位钢琴演奏者,怎么就成了“政敌”?难道在外媒眼里,我们做任何事都和政治有关?
还有网友留言称,20多年前,英国著名演员休·格兰特被曝出召妓丑闻,而当时的外国媒体也只是报道事实,并没有将其与政治联系起来。怎么一到李云迪嫖娼事件,就和政治扯上关系了?这未免有些“双标”了。
更有网友质疑,美国媒体是不是把自己的那一套硬安到了中国头上?这位网友认为,外国媒体经常在选举时,曝光候选人的性侵事件,以此作为“攻击”对手的一种方式,这是他们的惯用手段。
中国网友在微博上的评论
2018年9月,美国主流媒体和学界都预测有着保守派履历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候选人布雷特·卡瓦诺将轻松通过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参议院确认投票,成为美国最高法院第104位大法官。但仅仅一周后,在中期选举前,这位候选人却卷入性侵风波,打乱了原有的计划。
2020年8月24日,特朗普被提名为2020年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然而,此后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有媒体曝出,一名美国模特表示,自己曾在1997年遭到特朗普性侵,那时自己才24岁。
这一次对李云迪嫖娼事件的报道,已经不是美国媒体第一次用双重标准来看待了。公正客观是媒体的生命,颠倒是非,双重标准,不仅令人反感,透支的更是自己的信誉。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