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资讯频道 > 国内 > 正文
2021长江水博会上,70位专家学者畅谈治水“武汉智慧”
2021-09-24 04:01:15 来源:极目新闻 编辑:

极目新闻记者 潘锡珩

通讯员 黄金波 廖宇智

共抓长江大保护,聚力流域生态建设。9月23日,2021年长江经济带(武汉)水务科技博览会暨论坛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三天时间将举行6场主旨报告会、近70场学术研讨会。包括两位院士在内,近70位各领域的水务专家学者共同发出治水“武汉声音”,贡献治水“武汉智慧”。

23日上午举行的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刘永定、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张辰等知名学者,围绕新时期武汉治水战略、水科技发展、水生态保护修复、城市水安全等主题,作了6场主旨报告。

武汉江风湖韵,水城共荣,水是武汉最为耀眼的名片之一,水域面积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钮新强认为,对标国家新发展目标和要求,武汉市在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极端气候条件下洪涝风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资源和供水保障能力与高品质绿色低碳要求还有差距;河湖水环境容量难以承载城市未来发展需求;江河湖生态系统修复工作任重道远;特色水文化彰显不足、水文化品质有待提升等。

加强科技创新,引领科学治水方面,钮新强表示,城市水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通常需要经历数十年漫长的整治。在治理过程中,应遵循自然科学规律,加强城市水系统的科学认识,加强水韧性城市建设系统研究,发展基于自然的生态治水技术,推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科学治水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表示,水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重,最关键、最活跃的因子,他认为,武汉市湖泊生态环境问题,根源其实是城市韧性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建立以城市水循环为核心的理念,构建城市尺度水循环监测网络,评估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对城市水体生态的影响。王焰新建议,要优化长江流域河湖大保护的顶层设计,健全控源截污、治理修复、长效维护的机制,规划、监测、治理一张图,建立空、天、地表、地下的立体监测体系,要重点关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互过程。

如今,海绵城市是一个热门概念。王焰新认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回归自然的“水循环”,要将城市暴雨-径流、水污染治理和城市生态绿地、湿地建设与市政排水排污规划管理,联系为一体的城市水系统,发挥水文地质学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据介绍,四个分论坛中,城市防洪排涝分论坛主要围绕城市内涝风险评估与防治、城市排水设计标准及评估等主题;水环境水生态分论坛主要围绕长江流域水生态安全格局及其保护策略、流域水生态保护等主题;城市供水安全分论坛主要围绕水源地安全与保护、二次供水等主题;智慧水务分论坛主要围绕水务行业监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智慧水务建设等主题。

关键词: 2021 长江水 会上 70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