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资讯频道 > 国内 > 正文
【大学生评论大赛】《扫黑风暴》:现实题材创作的力量在真实
2021-09-23 14:31:37 来源:荆楚网 编辑:

电视剧《扫黑风暴》的“频出圈”,让悬疑涉案剧重回大众视野,此类影视剧聚焦刑事案件侦破,从真实的新闻事件中取材,不仅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和思考,也为“新闻”与“影视”的“联姻”提供了样本。

作为第一部反映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行动的电视剧,《扫黑风暴》根据真实案例改编,剧情的真实性始终牵动着观众的关注度,人性的善恶、情与理、法与德等等话题拨动着大众精神最敏感的弦。观众随人物一起置身于罪案环境中探寻真相,体验观感和精神上的双重刺激,这种沉浸式体验随着互联网平台放大传播,微博上“谁是鬼”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也让新闻事件影视化改编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新闻事件是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重要的创作来源之一,近些年得益于国家对于主旋律文化的支持和发展,一些反映军事战争,悬疑犯罪,社会民生等的新闻事件影视化改编作品逐渐类型化,而《扫黑风暴》这部现象级电视剧的成功也在验证着一个事实:社会呼唤越来越多的现实主义作品,只有以生活为源,以真实为基,当下影视剧市场才能破局与重构。

《扫黑风暴》打破了传统港片中“猫捉老鼠”式的单一创作格局,以侦破案件为引展现了生活的多重维度。呈现典型的,极端的“反派”并不是目的,探究他们的犯罪心理,剖析犯罪发生的根源,思考正义与邪恶的转化因素,从而让观众更多地关注身边人的变化,探索如何在人性困境中点亮一盏灯,避免“恶之花”的生根发芽才是目的。高明远、孙兴、郑毅红、贺芸……这些人或为权为利,或因为原生家庭的缺陷和情感关系的束缚滑入深渊,这些恰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从这一点上来说,《扫黑风暴》便具有了社会教育意义。恶的存在是事实,但批判性呈现还是建设性呈现却可以选择,越来越多的影视剧开始尝试进行建设性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这也为“新闻事件”与“影视作品”的交融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

影视是一种声画兼备的视听艺术形式,一部影视作品必须通过情节构筑,人物关系设置,结构和叙事角度的确立,镜头切换,光色运用等进行艺术化编码,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对“真实”进行选择,加工甚至重构,因此,影视作品必然带有一定的假定性。换而言之,影视作品必有虚构成分。就像《扫黑风暴》导演五百曾说:“真实事件精彩而有冲击力,但也是最大的难点。哪些部位最有效?应该用什么风格的图像来表达这部作品的真实性?呈现的现实是观众能接受的现实吗?”事件的真实和呈现的真实和观众所能接受的真实并不是一回事。所以,不必拘泥于全部的真实,相反,合理的虚构可以增加戏剧效果,增强悬念,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扫黑风暴》中文武戏的氛围营造一静一动,叙事节奏短小精悍,剪辑流畅,强与弱的辩证关系也运用得当,“合理性真实”,案件杂糅,演员对角色的正确把握都成为这部剧成功的助力。新闻事件要想真正搭上影视化改编的快车,就要遵循影视创作的基本规则,用艺术加工润色冰冷的现实。

诚然,《扫黑风暴》也面临一些剧情拖沓,线索分散等问题,但瑕不掩瑜,它不仅通过对“虚实结合”手法的应用深刻剖析了社会“症结”,也为新闻事件影视改编的精品化走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钰杰(西安财经大学)

关键词: 扫黑风暴 大学生 评论 大赛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