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黄涛 通讯员:曾琼、韩梦) 疫情期间,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少外出已经成为许多居民的好习惯。然而,还有一个生活细节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家人、朋友一起吃饭时备上公筷公勺。
中国传统的用餐习惯是大家围桌合餐,同吃一盘菜、同饮一盘汤,是一种对和气团圆的情感的认同,但这却存在传播疾病的风险。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甲肝病毒等消化道致病微生物可通过唾液污染筷子、勺子进而污染食物,传染给其他就餐者。提倡集体就餐时采用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避免个人使用过的餐具污染公共食物,可以有效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减少交叉感染。推广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是最简单有效的卫生防病习惯,也是当下文明健康就餐新风尚。
如何做到分餐进食、使用公筷公勺?
在外就餐
"区分餐具:公筷公勺应与个人使用的餐具有所区分,如根据颜色、长短、形状或材质等进行识别。
"公筷公勺:上桌的每道菜、汤都应配备分餐餐具,做到一菜一勺或一菜一筷。若菜品较多,建议4-6餐位餐桌摆放至少两套公筷,8-12餐位的餐桌摆放至少四套公筷。公筷应放在筷架上,不应放在个人使用的碗碟上。
"生料公筷:火锅或必须在餐桌熟制的菜品,应提供"生料专用公筷"。
"主动践行:对尚未推行公筷制的餐厅,顾客可主动要求在每个菜盘、盆、锅等容器上配备公筷公勺,或带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馆的餐具作为公筷公勺。
"打包食品:餐后剩余食物打包或分装时应使用公筷公勺。
家庭用餐
"固定餐具:每个家庭成员有自己的碗、筷子、勺子、水杯,且外形或颜色上容易辨别。
"践行分餐:可以把做好的饭菜直接分到家庭成员的盘子、碗里面。
"公筷公勺:每个人使用自己的碗、筷子和勺子吃饭,在每个菜盘、盆、锅等盛食物的容器上,放上公筷公勺,每个人都用公勺公筷夹、盛食物。
"儿童喂养:鼓励孩子尽早独立进食。对无法自己进食的婴幼儿,家长或监护人要用适当的方式感觉孩子食物的温度,避免用嘴尝孩子的食物、帮助孩子咀嚼食物、口对口喂食孩子、与孩子共用餐具等。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