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部分网友反映上海多条地铁线路出现乘客自带板凳乘车现象,“板凳族”多选择将板凳支在车头车尾处,但也有人直接选择了车厢门口和车厢连接处。对此,上海地铁暂无相关处罚条例。
会选择自带板凳乘坐地铁的乘客多是上下班通勤时间过长的上班族,由于部分线路的地铁往往一“座”难求,动辄便不得不站上一两小时,上班族只得自带折叠椅“见缝支椅”,“升级”为“板凳族”。“板凳族”的行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却也在事实上对地铁乘车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和不良影响,对待“板凳族”,需要多主体的“宽严相济”。
“板凳族”的迫不得已值得共情,但必须是在合理范围以内。我们不能对板凳族“何不食肉糜”地建议其选择能缩短通勤时间的住地或出行方式,那一张张板凳恰似年轻人在大城市打拼之不易与坚持的化身,对待这个群体和他们的板凳,不妨给予一些理解。然而,虽说法无禁止即可为,但板凳族自身必须树立起正确的意识,将自己“支板凳”的行为控制在合理与安全的边界以内。不少板凳族所“占领”的是车厢进出口位置,直接影响了其他乘客的出入方便;急刹车时坐在低处的“板凳族”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还可能“牵连”身旁站立的乘客。在尚无条例明令禁止或管理时,板凳族要一百二十分地严于律己,最大程度避免影响其他乘客正常乘车,自觉地给自己念念“紧箍咒”。
“板凳族”存在是城市病的症状之一,相关部门应有所反思,更应介入规范。若公共交通能为更多人创造便捷且舒适的乘车环境,上班族又何必一手公文包一手小马扎。诚然,超级城市的共同交通管理不是第一天面临人口密度过大这样的刚性难题,但是对乘车秩序的优化依然有发力空间。地铁方作为公共交通服务的承运者,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更要谨记自身的社会服务职能,从民生出发设计、优化地铁运行线路;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多方乘客的意见,若多数乘客认为“板凳族”已经对地铁乘车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地铁方则应立刻行动,对自带板凳的行为当止则止,将本分置于情分前进行考量,出台明晰的管理条例维护正常良好的乘车秩序,为多数人的安全和便利负责。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管理条例针对包括“板凳族”在内的一部分公交现象进行处置,但这类现象其实也已存在多时,还曾引发不小的争议,更需要相关部门加快制度化、秩序化的步伐。在此之前,提倡地铁乘客树立起互行方便的意识,“板凳族”的小板凳该收就主动收起来,严格进行自我管理;其他乘客若遇到有人实在是身体不适,“宽以待人”起身让个座也未尝不可,毕竟城市是大家的城市,秩序要靠每个人共同携手自觉维护。
来源:荆楚网
作者:王瑞琳(重庆大学)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