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丽琼
“火眼”实验室,科技抗疫的“中国名片”。去年2月,全球首个“火眼”实验室在武汉诞生。8月6日,武汉全员核酸检测进入“决战”阶段,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身着全套防护服,现场探访进入战斗状态的“火眼”实验室——武汉华大病原生物安全实验室。
机器自动拧盖,
降低暴露风险
下午2时,光谷生物城一栋楼的一层,一辆转运车缓缓停下,工作人员抱下几个白色泡沫箱,里面装着刚刚采集的样本。一位实验室人员登记样本数量、区域、接收时间等基本信息后,泡沫箱通过传递窗送进了分液转板室。
在这间23℃的实验室里,身着全套防护服,带着护目镜的检测人员对样本扫码进行信息录入。随后,样本被装上小推车送往核酸提取实验室。
“现在检测的安全性能更高了,这些装载过样本的泡沫箱理论上都没有生物危害。”实验室副主任吴昊告诉记者,新冠病毒带有活性,去年疫情刚暴发时,单个样本需要65℃以上高温1小时“灭活”,现在,采样管保存液含有的化学成分可以直接“灭活”,只要操作规范,送来的样本不具病毒活性,极大降低了实验室人员的暴露风险。
从外观上看,这座闻名全球的实验室仍保持着初建时的质朴状态——板房材料构建。实际上,跟去年相比,实验室的“内核”已搭载了更多新动能,包括华大智造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分杯处理系统、全自动核酸提取纯化仪、高通量病毒核酸提取设备等,正在高速运转。以此次新配备的MGISP-NE384全自动核酸提取纯化仪为例,一台机器一天即可完成10000例核酸样本提取。
这些自动化设备,能够24小时运转工作,代替人工,大大提高了核酸检测的效率。同时自动化设备内置负压过滤系统,进一步降低了感染风险,最大限度保障检测人员的安全。
“你看,我们再也不用手动拧盖子了!”吴昊介绍,相较于自动化,样本的分液转板如果由人工完成,不仅效率低,也存在一定暴露风险。随着设备的不断升级,更多过去需要大量人工完成的繁琐工作,目前依靠华大智造研发的自动化设备即可完成。
日检测量达2万单管,
还可继续提升
武汉“火眼”实验室于2020年2月5日试运行,是达到P2安全级别的高通量核酸检测实验室,也是全球首个“火眼”实验室。
在2020年疫情吃紧的阶段,“火眼”实验室在武汉战“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华大基因希望,‘火眼’实验室可以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成为抗疫前哨。”吴昊表示,目前,火眼实验室已从武汉走向全球,先后在阿联酋、文莱、塞尔维亚、沙特、澳大利亚、菲律宾、加拿大、加蓬、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落地。在国内,“火眼”实验室也在多个主要城市落地,持续确保各地的抗击疫情的检测需求,包括支援北京、石家庄、广东、深圳、佛山等地的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
8月3日,武汉启动全员核酸,“火眼”实验室再次进入“战斗”状态,当天上午7时起,60多名检测人员一直全员在岗。吴昊说,因为要穿防护装备,为了提升检测效率,很多同事每次进入一呆就是四五个小时,虽然实验室内温度较低,但是大家出来时都是汗流浃背。
目前,武汉市采取“十人混检”方式,吴昊表示,“十人一组”是经过长期检测实践验证出的最高效、最低成本的方案。
据了解,8月4日,武汉“火眼”实验室的日检测通量已达到2万单管、20万人份。吴昊表示,只要武汉需要,“火眼”实验室可以进一步提升在武汉的核酸检测能力。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