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资讯频道 > 国内 > 正文
襄阳好媳妇赵福兰:柔弱双肩扛重担,吃咸菜睡猪圈,供养侄女上学
2021-06-22 06:00:51 来源:极目新闻 编辑:

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通讯员 尚进 徐勇 刘小利

视频剪辑 何婷

她从云南远嫁到湖北宜城。八口之家,一人年幼,两人重病,三人残疾。

她吃咸菜睡猪圈,将昔日特困家庭打拼成年入30万元的富裕户。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湖北襄阳好媳妇赵福兰,用勤劳的双手和最温柔的善意,唱响一曲奋斗之音、道德之歌。

深圳打工相识

6月17日,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郑集镇八庙村。这是一个偏远山村,多乡间小路,从宜城市区驾车需1个小时。

赵福兰的家,是一栋两层半小楼。进门的厅房里,是蛇皮袋装好的一袋袋油菜和小麦。

用一口地道宜城话,她说,今年种了73亩地,上半年种油菜和小麦,下半年种玉米和水稻。“其中,22亩水稻前天才插完秧”。

带着极目新闻记者参观她的房间和猪场,指着家门口几台大小农机,她说:“现在的生活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得来的,踏实!”

赵福兰1989年出生,身材娇小,模样不错。赵福兰和石红波相识于深圳,那时他们都在保安区公民镇的一家电子厂工作。赵福兰做的是最基础的流水线工,经常加班到深夜,石红波在质检部工作,相对轻松一些。

石红波个头不高、话也不多,总是默默地对赵福兰好。工厂发的牛奶,他自己不喝,再泡上一盒方便面,一起送给上夜班的她。

相熟以后,赵福兰发现石红波虽没读过多少书,但很勤奋好学。刚开始他也是一名流水线工,工作之余会向工友请教其他工种的知识,后来厂里公开招聘,他就应聘到了工资更高的质检部。

石红波发现模具师傅工资高,就到夜校报名学习,当了学徒没多久,他就出师了,又换到了更好的岗位。赵福兰打心里喜欢石红波这股不向命运低头的劲儿。

当得知石红波从小就在单亲家庭长大,吃了不少苦时,赵福兰对他的心意从欣赏变成了心疼。她下定决心,要嫁给石红波。

8人吃饭只有7个碗

对于过去的苦,乐呵呵的赵福兰似乎全然忘记了。

第一次上门,“婆婆”见到“准儿媳”来了,连忙上街买了肉,做了一道粉蒸肉。

吃饭的时候,赵福兰注意到“婆婆”把蒸肉用的土陶碗当作饭碗。原来,他们一家七口人,只有七个饭碗,多一个人,碗就不够了。凳子也是,一人一张,多她一个连坐的地方都没有。房子勉强不漏,家电一个没有。

石红波家里的负担之重,让人难以想象。

石红波的母亲年事已高,患有眼疾;大哥患有重疾,大嫂、二哥、三哥都有精神残疾,尤其是三哥,发病的时候还会骂人打人;大哥大嫂所生的小侄女还在上学。要是赵福兰嫁过来,她和丈夫就是家里仅有的劳动力。

尽管知道生活会很艰难,她仍然义无反顾。

赵福兰怀上第一个宝宝时,石红波在深圳打工,她独自回了宜城。知道丈夫每天加班加点,一个人供给一大家子的开销,赵福兰没有抱怨无人照料自己,反倒挺着大肚子做饭洗衣,挑起了照料一家人生活的担子。

石红波大哥去世的那一年,是家里经济状况最差的时候。家里没了挡事的男丁,石红波就辞去了深圳的工作,回乡务农。随之而来的,是收入的锐减。家里只有十亩薄田,种一年庄稼还抵不上他在深圳干一个月。

趁着农闲,石红波去北京搬水泥、扛钢筋。顿顿馒头咸菜,喝凉水睡水泥管,只为能多省一点钱寄回来。大哥患癌去世,二哥患肛肠疾病住院;大嫂脖子上长了肿瘤,精神疾病加重,生活不能自理……连番变故发生,赵福兰都默默承担,她心疼丈夫,也在乎丈夫在乎的人。

侄女石玉多次提出想要休学外出打工,帮叔叔婶婶分担压力。但赵福兰总说:“读书不多的亏,我和你四叔都吃过,家里有我们,你就安心读书吧!”满怀感激的侄女暗下决心,将来会像婶婶一样,悉心照料这个家。

婆婆张明英因患白内障,视力严重衰退,只能勉强走路,赵福兰就成了她的“眼”;二哥、三哥不会洗衣做饭,且需要每天服药,赵福兰就成了他们的“手”;嫂嫂不能下床,赵福兰就成了她的“足”。

经过十多年的悉心照料,婆婆虽年事越高,但精神依旧矍铄;二哥恢复得挺好,现在已经不用吃药,心情好的时候,还会帮家里打些猪草、干些农活儿。

2014年6月,石玉大学毕业,在深圳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她每月领到工资后,除留下基本生活费,剩余的工资都寄给了赵福兰,兑现了当年对自己许下的诺言。

不离不弃的家庭美德在赵福兰的潜移默化下得以悄然传承。

昔日赊账创业如今年入30万元

“党和国家的政策好,想日子过得去不难,但我想让大家过得好。”当地政府为赵福兰的婆婆、二哥、三哥办理了低保,加上他们夫妇的勤劳肯干,一家人熬过了那段最难的时期,随后赵福兰又有了新的期盼。

婚后第三年,赵福兰和石红波发现养猪挺挣钱,就找到了本家叔叔石金保,想买三头猪仔。当时每头猪仔380元,他们连这1000多元钱都拿不出来。小叔体谅这小两口的难处,同意先赊账,于是他们开始了第一次“创业”。

这对“夫妻档”一文一武,相得益彰。石红波好学习,擅长摸索,他买了20多本专业书籍,学习养猪知识。这三头猪第一次出栏就取得了不错的收益,还了欠账还有一些盈余。到第二年,他们就建起了一座新猪舍,养了7头猪。

赵福兰能吃苦,做事麻利。每天早上天没亮她就起床打猪草,回到家后赶紧给一家子人做早饭,饭后洗完衣服又得忙活喂猪的事。

夏天蚊蝇滋生,打扫猪圈是每天喂食前的“必修课”,她至少要到附近的水井挑30几桶水才能满足7间猪舍的使用。

遇上母猪生仔的时候,如果看护不好,一场分娩下来可能损失五分之一的利润。赵福兰总是一刻也不离开,常常在猪舍里一守就是整夜,观察母猪动态,辅助母猪生产。在她看来,只要能改变家人的生活,就算“睡猪圈”也没啥大不了的。

赵福兰用心经营着这个大家庭,家庭账簿已经记满了厚厚的几本,每一笔开支怎么花的,结余多少,都一清二楚。石红波则根据收支计算损益,再投入新的“项目”。

手里积累了一些资金后,他们又把眼光瞄准了耕种和农机出租市场。八庙村地处平原,适合机械化作业,但有旋耕机、收割机的村民不多。如果买来机器就能钱生钱。

于是,买农机、出租、承包地、卖粮食,再买农机,再出租,再承包,再卖粮……他们就用这种方式,把自家承包的耕地扩大到了百余亩,周边的农户也都成了他们的“客户”。

养猪场也在不断扩大规模,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赵福兰夫妇去年又获得一块场地用于新建猪舍,年出栏仔猪近四百头。

家庭和睦,家风朴厚,家业兴旺,赵福兰一家的“逆袭”给了周边乡邻极大的鼓舞。2018年,赵福兰家庭当选全国“最美家庭”;2019年,她个人获选湖北省道德模范;2020年,赵福兰家庭被授予“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石红波说:“如果不是福兰,这个家早就散了,不会有今天的样子。我敢大胆去闯,多亏了她在做后盾。”

村民们也都对这个外来媳妇交口称赞:“孝老爱亲,勤劳肯干。石家娶了个招福来的好媳妇。”

对于未来,赵福兰信心满满:“好日子还得靠自己努力,只要一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关键词: 襄阳 媳妇 福兰 柔弱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