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资讯频道 > 国内 > 正文
我家的红色记忆|一辈子勤俭节约告诫后人不要铺张浪费,高级工程师去世前一个月还向社区捐款
2021-06-21 00:15:52 来源:极目新闻 编辑:

极目新闻记者 王荣海

通讯员 郝利红

实习生 曾秋云 季智聪

“父亲生活节俭,所有的用品、衣物都是使用多年的,他总是教导我们不要铺张浪费。父亲在后期治疗期间,他要求医生不必需的药不要开,哪怕是在生病期间的费用可以报销,他说国家的钱也不能乱花。”

——张海津怀念父亲武汉市仪表研究所原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张信。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

1941年,张信出生于天津,1966年从河北工学院毕业后,从故乡天津毕业分配到武汉。张海津告诉记者,母亲是上海人,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武汉与父亲相识相爱,自己的名字“海津”就是以父母的出生地命名的。

在大学期间,张信所学专业是精密仪器系,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在武汉工作期间,他先是在武汉复印机总厂工作,后来在武汉市仪器仪表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复印机生产技术攻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由于市场的需求,原机械工业部安排了武汉复印机厂等全国少数几家厂家开始生产静电复印设备。彼时,复印机在中国还是新鲜设备,而且技术相比日本等发达国家落后很多。作为“复印机”学科的带头人,张信多次出国考察,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1978年10月,张信被单位选派去日本考察胶片阅读放大复印机KD系列,参观日本望月公司,回国后试制成功国产胶片放大复印机KD-3型,填补了国内阅读复印机的空白。1980年11月,他再次被武汉市机械局选派,对日本东京、横滨、甲府、罔谷四座城市的静电复印机相关公司进行参观、考察,回国后担任长江—600型静电复印机主要部件设计并与同事一起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柜式静电复印机,填补了国内复印机的空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

张信善于思考,在武汉市仪器仪表研究所任总工程师、副所长期间,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制出多项新产品。1998年,张信荣获武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武汉技术经济咨询专家库(机械设计与仪器仪表技术专业类)专家证,经常参加市内重大项目招标、评标工作。

几十年来,张信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不断创新,是仪表与复印机研制中有突出贡献的技术负责人。思想上他积极向党组织靠近,1985年2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重病期间仍不忘向社会捐款

2020年3月20日下午4时42分,张信因病医治无效,在医院不幸辞世,享年78岁。安葬在龙泉上脚下孝恩园,墓志铭上刻着“满腹文采,静观世事,一身傲骨,淡泊人生,勤俭持家,福泽子孙,音容宛在、笑貌长存”。

张海津说,正如墓志铭上的话,父亲的身上一直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本色,他一生为人光明磊落、一身傲骨。张信在武汉复印机总厂工作期间先后担任过设计处处长、工艺处处长、总厂副厂长等职务,后来在武汉市仪器仪表研究所担任总工程师、副所长,不管身居什么岗位,他从不滥用权力谋取个人利益,反而经常为基层职工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困难。

张信退休后,热心公益事情,积极参加社区党员活动,担任过楼栋长。他心地善良,多次向社会捐款,即使在去世前1个月重病期间仍不忘让孩子代他向居委会捐款帮助受疫情影响的人。

告诫后人不要铺张浪费

张海津说,在家里,父亲的话不多,很少与家人聊起他的工作上的事情,但这并不影响父亲对他的言传身教。“父亲生活节俭,所有的用品、衣物都是使用多年的,他总是教导我们不要铺张浪费,要把钱用在刀刃上。”

张海津对记者说,父亲有着坚强的意志,晚年他得知自己的病情难以治愈,一方面积极配合治疗,一方面劝慰后人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要过于担心。“父亲在后期治疗期间,他要求医生不必需的药不要开,哪怕是在生病期间的费用可以报销,但是他一再对我们说国家的钱也不能乱花。”

在单位,张信是学科带头人;在家里,他是家庭的顶梁柱,为一家人遮风挡雨,为家庭撑起一片幸福的天空。张海津回忆,父亲对母亲关爱备至,为了母亲练成了一手烧菜的好手艺。父亲与母亲相敬如宾,每次家中有需要决策的事情,父亲总是分析利弊、以理服人。“母亲经常对我说,从大学分配到武汉举目无亲,到现在这样,多亏了父亲,我们家里父亲是支柱。”张海津回忆道。

张海津动情地说,父亲虽然离开了,但父亲对他从小到大无微不至的关怀历历在目。“当年为了帮助我准备婚房,父亲不顾六十多岁的年龄坚持守在装修现场,每次我劝他回家休息,他总说没事,在现场放心一些。装修完后,母亲偷偷告诉我父亲累瘦了10斤。”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张海津说,父亲是一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一生进取拼搏的精神、扎实求真的科学态度、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乐于助人的崇高品德,理性冷静的坚强意志,为儿孙树立了标杆和榜样。

人物简介:

张信,1941年出生于天津,1966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精密仪器系,分配到武汉工作。1981年6月被评为工程师,1989年1月被评为高级工程师。他是“复印机”学科的带头人,从事长江—600型静电复印机主要部件设计,与同事一起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柜式静电复印机,填补了国内复印机的空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他于1985年2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武汉市仪器仪表研究所任总工程师、副所长,2020年3月20日下午4时42分在医院不幸辞世,享年78岁。

关键词: 我家 红色 记忆 一辈子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