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高伟
通讯员 熊熠
水池的闸门缓缓拉开,一尾尾健康的中华鲟顺着滑道争相而下,滑入长江……6月6日,2021年湖北省渔业资源同步增殖放流活动在长江荆州段沙市汽渡码头举行,由湖北恒升公司提供的3000尾中华鲟子二代被放归长江。
当日上午10时,极目新闻记者在沙市汽渡码头增值放流现场看到,渔政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不停地来回从运输车上搬运鱼苗,随着放流水槽闸门的打开,一尾尾中华鲟、四大家鱼苗种顺着滑道进入长江。本次活动共放流中华鲟子二代3000尾,规格都超过30厘米;四大家鱼苗种1700万尾,其中鲢600万尾、鳙500万尾、草300万尾、鳊300万尾。
6月6日是一年一度的“全国放鱼日”。在增殖放流现场,农业农村部长江办副主任赵依民告诉极目记者,荆州市分布有近三分之二中华鲟人工保种群体,是中华鲟保护最为重要的地区,荆州市正全力推进建设中华鲟保护中心,将其打造成全国重要的集人工繁育、野化驯养、增殖放流、科研试验、科普教育和对外合作等6大功能的综合性基地,实现人工保种中华鲟的永久性保护目标,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和示范带头作用。
“希望能为放流活动出点力,亲身参与长江大保护。”志愿者黄正勇激动地说,中华鲟滑进长江的场面非常震撼,他们有40多名志愿者参与了放流的搬运工作。
在放流的滑道旁,市民曾先生扛着2岁的儿子,看到中华鲟卷起的水花,父子俩不停地欢呼。“我一大早就带着儿子来到江边放流现场,保护生态环境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曾先生说,
长江水域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紧急鱼类的原种基地、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在增值放流现场,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学生胥晶琪,代表长江大学环保志愿者向社会各界发出郑重倡议,“做保护水域生态的参与者,做青山绿水的捍卫者,做爱护大美江河的宣传者!”
荆州全市现有水域面积 531万亩,孕育有水生生物385种,建设了2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是全国重要的淡水生物种质资源宝库和水生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理想场所。荆州市副市长邓应军表示,“举行长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旨在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对引导公众主动参与建设生态长江、美丽荆州。”
看到一尾尾中华鲟滑入长江,迅速冲向远方,赵依民表示,要利用好长江“十年禁捕”重要窗口期,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方针,强化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拯救珍稀濒危物种,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全面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