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盛,则棋运盛”,“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湖北武汉武昌区相关职能部门、一汽红旗联合国家围棋队前国手王海钧七段,合力推出“小手牵大手·永远跟党走”2021年红色围棋文化系列活动,以传承、弘扬红色围棋文化。围棋与红色文化有着怎样的关联?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连线采访了中国围棋协会主席林建超。
中国围棋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基因
围棋,伴着林建超走过近半个世纪的军旅生涯。出任中国围棋协会主席后,他带领新一届围棋协会在做好围棋竞技水平提高、围棋普及推广的同时,大力发展围棋产业、围棋文化。2017年,林建超编写的《围棋与国家》系列丛书出版发行,这是首个围棋主题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林建超多年前就开始策划的《红色棋魂》,入选人民出版社“百年百书”系列,预计将于今年年底问世。
林建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源和组成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他研究、分析认为,新时代中国围棋文化的基因与结构同样包括三个部分:传统文化基因;红色文化基因;时代文化基因。红色文化基因是中国围棋特有的文化现象。
“敌之据点和我之游击根据地则好似做眼”
林建超挖掘、整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战争年代的围棋论述和事迹多年,他说,毛泽东多次在重要论述中使用围棋术语,这是红色围棋文化的重要发端和巨大推动。
近年来,林建超多方搜集、系统研究发现,曾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的开国上将傅钟,在一本有关抗日战争的回忆文集中第一次正式披露,1937年8月,毛泽东在洛川会议的报告中用生动、深刻的语言,讲述了要像下围棋一样建立根据地,就是“做眼”,还要像山雀满天飞一样,展开游击战。
林建超说,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再次用围棋论述:敌我各有加于对方的两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围棋一样,敌对于我我对于敌之战役和战斗的作战好似吃子,敌之据点和我之游击根据地则好似做眼。在这个“做眼”的问题上,表示了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之战略作用的重大性。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围棋事迹饱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争年代的围棋事迹,林建超如数家珍。他称,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环境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在八角楼下棋的故事,广为流传,至今尚有棋桌等实物为证。在延安,党中央和军队领导机关开展的围棋活动更为普遍。新四军在江南地区坚持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围棋活动也十分普及。
党和军队领导人中最喜爱围棋且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当属陈毅。抗日战争中,陈毅曾单身跨江北上,二赴泰州,团结抗日爱国的地方武装。陈毅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用诗词、围棋等特殊的文化武器,与各方士绅、商人、宗教人士广交朋友,共同商讨抗日救国大计。
“为古田会议的召开奠定基础的‘九月来信’,也和围棋有关”,林建超说。林建超介绍,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由陈毅起草、周恩来审定的致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此前,李立三、周恩来、陈毅在法租界旅馆的小屋子里开会,陈毅的大哥和堂兄下围棋作掩护。开完会出来,看到外面在下围棋,李立三就对陈毅说,革命胜利以后要和他大战一百盘。陈毅开玩笑说,那输了可不能再把棋扔到海里去。
林建超认为,革命战争年代,党和军队中不同形式的围棋活动,饱含着任何艰难困苦中都追求健康向上文化生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新中国围棋事业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