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潘锡珩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病症,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患病孩子天生缺乏社交能力。我国约有1%的儿童患有孤独症。
5月29日,在位于武汉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的康语武汉梅林校区,记者与武汉一位孤独症儿童的容婆婆对话,了解到这种“特殊疾病”的康复过程。
容婆婆告诉记者,小虎今年5岁,3岁时发现语言发育迟缓,还出现了一些“怪异”行为,比如给他一台学步车,他却把车子翻过来,一个劲地盯着车轮玩弄;带他出去和其他小朋友玩耍,他一个人呆在角落里,呆呆地看着其他人……后来家人带着小虎去儿童医院检查,被诊断患有轻中度孤独症。孩子母亲成天以泪洗面不知道如何是好,容婆婆辞去了在酒店的管理工作,在家陪伴小虎,一夜之间花白了头发。
“一开始每天家里气氛都十分压抑,孩子爸爸妈妈也不怎么讲话,沟通的环节越来越少。后来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必须从我们大人开始调整心态。”容婆婆从网上查询到了一些信息,2019年底,带着孩子在康语武汉江汉路校区开始了康复训练。
谁知,规律的训练刚开始没多久,新冠疫情突如其来。由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无法像其他课程那样,完全依赖线上进行,容婆婆就先通过视频课程自学,然后自己在家里对小虎进行训练。5分钟、10分钟、半小时……居家隔离的那段时间,小虎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一直坚持进行训练。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康语的康复老师开始入户为孩子进行训练。容婆婆专门腾出一间卧室,买来课桌椅布置成教室的模样。在坚持不懈的训练下,小虎慢慢出现了让人惊喜的变化。“从一开始几乎无法交流,到后来他可以说一些简单字词,再后来慢慢有了自主的语言,我们作为家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觉得孩子有希望了。”
坚持不懈的训练下来,小虎的性格明显比之前活泼了,见面会大声与老师打招呼,也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还会主动到其他老师的课室玩耍。如今,小虎已经和正常的小朋友一样顺利进入了幼儿园。容婆婆呼吁所有儿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孤独症的表现,一定要到正规机构请专业医生诊断评估,接受专业康复训练和指导。
资料显示,我国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约为1%。据福建省康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教研总监杨梦丽介绍,孤独症的治疗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早发现、早干预”是帮助孤独症和发育迟缓儿童康复最重要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及时发现发育迟缓程度较轻的孩子,在接受3-6个月的干预训练后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在武汉康语,目前有近200位2-7岁的孤独症儿童正在接受专业老师的持续训练,慢慢走向康复。
5月29日,“火种行动· 公益万里行”媒体开放日首站在康语武汉梅林校区启程,这也标志着火种·孤独症关爱基金覆盖全国多个城市的系列公益巡展活动正式拉开序幕。活动由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火种·孤独症关爱基金主办,康语承办。从今年5月起,“火种行动”公益活动将为百位符合条件的孤独症困难家庭儿童,提供每人每月4000元、最多6个月的康复课程助学金。为保证孤独症儿童康复效果,康语制定了密集化1对1康复课程,周一至周五每天两节,患儿家庭可前往武汉校区报名申请。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