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
通讯员 吴江龙 刘振兴
袁隆平院士不仅年少时曾在武汉求学,他还与武汉大学颇有渊源。2003年9月4日,袁隆平受聘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名誉教授;2011年3月,国家科技部批准武大与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建“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年10月27日,袁隆平做客武大“珞珈讲坛”,结果因为现场太过火爆不得不提前结束;2019年12月28日,“两院”院士李德仁专程赴海南拜访袁隆平,探讨合作开展农业遥感研究……
5月22日,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朱仁山教授和何光存教授,追忆袁隆平院士。
他常不穿套鞋就踩进泥田
说起袁隆平与武大的渊源,要从武汉大学已故院士朱英国说起。朱英国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研发的“红莲型”杂交水稻,与袁隆平院士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三分天下。朱英国是袁隆平亲密的研究伙伴,有评论认为他的贡献可与袁隆平比肩,但朱英国曾说,“袁隆平是我的良师益友,是中国的骄傲!”
朱仁山教授是朱英国院士的得意门生,因此早在1985年就结识了袁隆平。朱仁山说:“那年冬天跟着朱老师去到海南,第一次见到袁院士的场景如今还历历在目。那时我还是个毛头小伙,能够见到科学巨匠很兴奋,也很紧张,只敢仰视而不敢提问。”
右至左为袁隆平、朱英国、朱仁山
可很快,朱仁山发现袁隆平并没有一点前辈的架子。从1986年开始,袁隆平每年三四月份都会带着专家一起,到武大的海南育种基地指导、交流。朱仁山说:“袁隆平和朱英国等老一辈科学家,经常下到田里工作、讨论。很多次,他们看到一个好的品种,来不及去找套鞋,把鞋一脱,裤脚一挽,便踩到泥水里去查看。”
“相识36年,在科研上,他是我的老师、前辈。但他在我心里的形象,就是一个朴实的农民,一个和蔼的长辈。”朱仁山说,袁隆平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大问题,他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却极为简单,有一次人们谈到名牌的问题,袁隆平拉着自己身上的白背心说,“我这身衣服三十块钱一件,我就把它当名牌,穿起来是一样的。”
朱仁山十年前和袁隆平的合影
2020年年底,朱仁山还在袁隆平家见过他,两人在屋外留下一张合影。听闻袁老病逝的消息,朱仁山心情非常沉痛,他翻出去年和袁隆平的合影说,“每次看到他,我总感觉他身体还很硬朗,可能就是一种精神在支撑着他。”
两人去年底的合影
朱仁山有写日记的习惯,他含着泪写下:袁隆平院士穷其一生,为水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贡献,他为人类粮食安全、种业发展奋斗终生,是我等学习的楷模。我们将化悲愤为力量,以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踏着前辈的足迹,为我国种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武大讲座因太火爆提前结束
袁隆平晚年与武汉大学的交集,主要是基于武大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建的“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原副主任何光存教授回忆,该实验室2011年获批,2014年验收,袁隆平作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参与了实验室建设的全部重要过程。何光存对袁隆平在实验室揭牌时的讲话还记忆犹新,“他说双方要强强联合,共同促进我国的杂交水稻事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实验室建成后,袁隆平每年都要主持实验室学术会议,指导后辈的科研方向,协调共建双方发挥自己的优势。平时,双方各自在湖北、湖南开展实验,到了冬季都会在海南进行实验,何光存多次见到年事已高的袁隆平坚持到田地里询问科研进展。何光存说,袁隆平搞科研非常认真严谨,一定要到现场眼见为实,平时生活中,却是个风趣、和蔼的老人家,“每次开研讨会前,他一般都会跟大家开开玩笑,拉拉家常,然后再开始讲正事。”
2013年袁隆平在武大受到热烈欢迎
何光存还回忆起2013年,袁隆平在武大那场“5分钟演讲”。当时,讲座原定下午3点在武大生科院二楼报告厅举行,结果中午1点多时就已被学生挤得水泄不通,最多只能容纳300人的报告厅挤进了千余人,另有2000多人从二楼走道一直挤到了生科院大门口。因为“追星”的学生太多,学校只好临时决定改在梅园小操场进行。
令人遗憾的是,梅园小操场正在翻修,音响坏了。袁隆平只好用扩音器与大家交流,最大音量“喊”出自己的中国梦:“我做过两次禾下乘凉梦。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另一个中国梦就是,全世界都能种上咱们的杂交稻,多养活五六亿人口。”由于音响问题无法解决,只有前排少数学生能够听清楚,讲座进行5分钟后被迫取消,袁隆平抱歉地向大家一边挥手,一边离去。
何光存说,袁隆平对武大生科院的发展给予了很大支持,武大人也非常尊敬袁隆平,时任校长李晓红院士、李德仁院士、龚健雅院士等大批武大学者都曾专程去湖南或海南看望袁隆平院士。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